在职场中要保护好自己
欺软怕硬,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多数人都明白这一点,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犯这个错误。
所以,在职场中,想要保护好自己,你就必须要保留以下4个心眼,好好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欺负。
同事之间互相帮个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突发情况呢?帮助他们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你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今后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好向他们开口。但是,如果你发现在工作中,你的同事总是在找你帮忙,10件工作中有一半是拜托你完成的。
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了。这简直是在替同事打工了,这种无限制的帮忙是不可以的,对你来说太不划算了。
很多人都说,做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只有真心付出、不求回报才能够交到真正的朋友。请记住,真正不需要回报的付出估计只有父母对自己能做到。朋友之间,如果只有一方不断付出,得不到任何回馈和回报。那么迟早要出问题,尤其是和同事相处。
如果总是你在付出,从没有得到对方任何东西。首先你会觉得失望,这很影响后续的相处;其次,就是你可能被当作冤大头了,这样的相处模式还是趁早摒弃吧。
听领导的话确实是应该的,不然的话,领导一个不开心,你就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开除。
但是请记住,听领导的话应该有度,在工作中,他是你的上级,服从他的工作安排,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是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在工作之外的私生活里,你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听领导的话了。如果在私人时间里,领导仍然想要干预你活动的话,就有点过分甚至不正常了。
吃亏是福,这句老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人,让他们生活地极其痛苦。吃亏是福的原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要太计较,礼让他人会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也就是在告诉大家善有善报吧。很多人在晋升为高层管理者后,经常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时间一长,这些压力也会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影响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对此,领导力专家莎宾娜·纳瓦兹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缓解压力的5个方法。公众号家族企业杂志做了翻译。
第一,适当沟通。很多管理者迫于工作的压力,跟家人在一起时也显得心不在焉。这时家人就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们,或者他们做错事了。文章建议,你应该坦诚说明情况,比如你可以向家人说“正在学习担任新的职务,但压力有些大,未来三个月,你可能会看到我更频繁接听工作上的电话”等等,同时,务必让你的家人从整体角度看待你的烦恼。你可以说““虽然我感受到压力,但这是我想要的工作,并能很好的完成它。”
第二,在回家之前进行转换。文章建议,在下班回家途中,花一点时间建立短暂的过渡转换期。比如你可以在回家的路上顺路开到一个湖边。坐在一张长椅上观看湖景两分钟,然后再开车回家。这个日常仪式性做法是一种提示,显示要关闭工作议题,并准备好要在家中进行一些不同的互动。
第三,分享情绪。但千万不要把你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你可以找一位可靠的朋友、同事或教练,他们可以在高压力时段支持你。你可以把他们当成宣泄情绪的对象,或是寻求建议。
第四,腾出一天。让你的家人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家,而且不会心不在焉,另外,与他们达成协议,某一天你会比平常更晚到家。在这一天,你可能无法回家吃晚餐,把时间用来进行晚间工作会面,或处理剩下的工作。
第五,表达感谢。研究显示,表达感谢有很多好处,包括减轻压力。在你回到家之前,回顾这一天的工作,找出一件你觉得感谢的事,无论是多么小的事。
现在,越来越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发朋友圈变得更谨慎,不仅要反复斟酌字句;还要设置分组,考虑哪些人能看,哪些人不能看。对此,公众号刺猬公社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越来越多的用户正面临着社交压力,而微信正帮助用户缓解社交压力。
文章首先解释了产生社交压力的原因。一是微信所承载的功能已超出了熟人社交的平台,几百上千个好友中,可能有朋友、同事、客户、亲戚等多种关系。面对这些不同的关系,发朋友圈这一简单的社交行为开始出现无形的压力。
文章引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话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后来,他又在微信公开课上说:“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但文章指出,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人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并且期待获得反馈,但当这个反馈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这种期待就变成了恐惧。
另外,张小龙还表示,“朋友圈像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地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比较强。当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对此,微信近日更新了新版本,最引人瞩目的,是朋友圈开放仅一月可见功能。互联网分析师钱皓说:“三天”的坏处是,经常别人一进入你的朋友圈,发现什么信息都没有。这很不友好。毕竟,我们还是希望朋友圈有一种“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欢迎感。而“半年”又太长了。虽可以敞开大门,但不想进入卧室,进入更多的空间,不想让你看到半年前胖胖的样子。所以,之于“热情”的人设,朋友圈一个月可见起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除此以外,微信还提供了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朋友圈、可以双向屏蔽朋友圈、可以关闭朋友圈等多种选项,来帮助用户缓解社交压力。今年微信推出的“视频动态”,也是缓解用户社交压力的重要尝试,通过此功能发布的内容留存时间更短,只有24个小时,而且不会主动推送到用户的面前。
最后,文章还说,不止是微信,很多社交平台都把目光转向缓解社交压力上。例如和微信生态很不同的微博,在上个月也推出了“半年可见”功能。字节跳动推出的视频社交软件“多闪”,主打的功能之一就是发布的短视频超过72小时就会自动消失,评论和点赞功能仅自己可见。
管理者的最大责任是把外面的世界带到企业里。张忠谋认为,这是经营者唯一的责任,并且没人可以取代。包括客户、市场、竞争者在内的问题,都属于外面的挑战。有些管理者会对员工说,把订单拿下来是我的责任,把东西做出来是工程师的责任。张忠谋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管理者除了把生意带进公司,更要把竞争者与环境带进公司,带领员工一起应对机会和挑战。
第二,领导力的两大要素。张忠谋从25岁起就开始体验和学习领导能力,在他看来,领导力有两个要素:1.要知道明确的方向,并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充分了解;2.要有追随者。张忠谋说,有的管理者有方向,但是后面没有人,这样不算是个领导者 。说到领导风格时,张忠谋介绍,他的领导风格是诚恳,诚恳就是有错直说、公平、赏罚分明。
第三,“提升价值比降低成本更重要”。张忠谋在三十多岁时,开始学习定价。那时他经常会听到节省成本(cost down),但他认为提升价值(price up)更重要,“如何提升产品或是服务的价值才是核心”。也在那时,他开始理解,一件商品只要有两家以上的厂商就是竞争,但是非商品定价的自由度,相对会高很多,可以做出差异化。
招聘时,雇主和应聘者都会认真考虑对方是否适合自己。而且,很多学者都认为,新员工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应在新员工加入公司时就要明确下来。不过,斯坦福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阿米尔·戈德伯格认为,除了契合度外,还有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员工的适应能力。公众号斯坦福商学院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戈德伯格教授的新研究。
戈德伯格认为,人们不仅对公司文化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契合度,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能力,后者其实是公司更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与合著者在一篇新论文中,收集了一家技术公司5年间发送的1000多万份内部电子邮件,还使用了语言学来分析检测公司员工的文化契合度。分析发现,虽然那些入职时契合度就很高的员工表现良好,但是另一个更有力的相关因素是员工识别和消化公司文化标准的能力。
戈德伯格说:“最能预测谁会留下、谁将离开以及谁将被解雇的因素,并不在于员工入职时的文化契合度,而是他们是否能够正确阅读公司文化并相应地改变自身行为的能力。” 他们将这种可塑性称为“可培养性”。
根据这个结论,戈德伯格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应该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适应能力,比如是否曾居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愿意在多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之间移动,以及是否能顺利适应这些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