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从不怕被炒鱿鱼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一、与其拼经验,不如拼洞察: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说起来有10年工作经验,但实际上他只是把1年的经验重复使用了10年。”这讲的就是经验的质量。
很多工作了八九年的人,简历上风光无限,又是大公司总监,又是团队灵魂人物,但如果细究去问,答出来的东西往往都经不起推敲。这样即使简历上写着有8年经验,10年经验,实际上能力和一个刚毕业两三年的人没有区别。
比如有的面试者工作了10年,简历上写着过去一年带领团队创造了300%的增长业绩。然而,就这一句话结束了。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这个面试者确实是前公司里的一个总监领导,可能力很一般。虽然工作了近10年,但属于浑水摸鱼的类型。公司业绩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其他团队的配合,他只是参与了其中而已,并未有什么突出贡献。
但是又不能说这个人简历造假,但这种含糊不清的说辞在职场中很常见。
如果碰到HR新人,这样做或许可以蒙混过关,可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所有公司对HR和猎头的专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这个专业度,不仅是“找人方法”的专业度,更是对“业务理解”的专业度。比如我们在面试HR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1)你做的这个项目遇到过什么困难?
(2)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想的?
(3)为什么你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
(4)为什么你相信自己是对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对方是HR,说这个提问者是业务部门的老板都会信。
你再也不能把HR面试当做走过场的形式,也不要妄想拿着网上“如何给面试者留下好印象”的套路就蒙混过关了。
如今是拼真刀真枪的时代,没点干货的人一定会被淘汰。“X年经验”这种东西,只有参考意义,更重要的是你要对行业有洞察。
经验人人都有,只要时间呆的够长就可以;洞察并非人人都有,它需要思考,打磨,推翻,重启,实践,论证,优化。。。。。。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知识的更新,得出的每一条结论都能切中行业的要害和顽疾。
这种人才,最有价值。
那如何培养自己对行业的洞察呢?回归到工作的日常:
(1)从细微处总结洞察:
洞察是对所有信息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从而找到背后最本质的原因。它不是对信息的照本宣科,而是对信息的多次理解和加工。
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最好就从身边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总结起。把它们写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或者做个电子备忘录。时间久了,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2)具备反方思维: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人跟自己唱反调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光顾着去吵架了,却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反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得出让人惊喜的答案。
理解你的“反方”,从情绪中剥离出有道理的东西,然后结合你的思考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另一种培养洞察能力的方法。
二、与其等着被淘汰,不如主动去出击:
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初时,为了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天天在外面跑。5个月时间见了1000多个人,瘦了20多斤。
5个月1000人,平均一天就是7个人。每见一个人都要详细介绍自己的产品,规划和未来蓝图,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这工作量想想都很恐怖。
在这之前雷军是金山软件的总经理,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他本可以拿钱去做做投资,过过逍遥日子。可他却愿意放下面子,连对一个地区小工厂的领导也客客气气,一趟趟不知疲倦去拜访。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我看到许多人远没有雷军那个成就,只是年纪到了,职位高了,就喜欢摆架子,不做事了。每天沾沾自喜,好逸恶劳。这是很危险的。
职场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再没有那种做到管理层就可以动动嘴皮子,指挥一下就够了的好事。
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产出价值,无论职位高低,一样会被淘汰。
主动出击:
首先,是主动学习新知识。
学习这个事情,并不一定越年轻越有优势。只要你不被过去的经验所禁锢,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到固化的思维中,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其实你才有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并不是从零开始学习,而是从中途开始进化。换句话说,你是有基础的。相较于年轻人而言,你理解起来其实更快,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理解而已。
三、与其拼体力,不如拼“识人”:
所谓“识人”,就是识别对方靠不靠谱,有没有能力,能不能做大事。
工作五六年甚至更久的人,大多数都应该开始管人。很多人以为管人就是安排下属把事情做好,自己便可高枕无忧。这是个极其错误的想法。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想法也越来越多,你如果不能在某一个方面镇住他们,不服你是分分钟的事。
厉害的管理者,都有一套拿手绝活,让下属们心甘情愿跟着他一起做事。这就是人心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在职场上开始带团队了,不妨先问问自己:
(1)我的下属服不服我?
(2)他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共事?
(3)我能不能带领大家创造更大的价值?
不想被淘汰,就要反客为主,想清楚公司淘汰你的成本是多少,它是否会大过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当你越往上走,考虑问题的重心越要从个人向团队倾斜。
不想被淘汰,那就让自己的“被淘汰成本”尽可能提高。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工资,而是你这整个团队的价值,你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你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你在客户那边的形象……
这都是你的 “帮手”。它们都是公司要淘汰你时,不得不考虑的负面效应。当你所牵连的事情越多,牵连的人越多,就越难被淘汰。这就是“抱团”的力量。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会“识人”。
识别不同人的能力,配备合适的专业岗位;识别不同人的性格,创造适合他发挥的空间;识别不同人的需求,懂得如何做到利益捆绑。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做到这一点,你会获得巨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