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斗牛节
三江斗牛不同于古罗马斗牛以残忍为乐,奴隶以命相搏;也有别于西班牙斗牛以血腥著称,公牛毙命为终;三江侗族斗牛以喜庆激情闻名,满载的是对丰收的祈望和对希望的寄托!
两牛相见,分外眼红。在人们的助威呐喊声中,两头好胜的牛王更不甘示弱。体型彪悍的“牛王”用各自强劲的犄角死死抵住对方,展开了生与死的决斗!
从陆地战到河里,硬顶死撞,一会尘土扬起,一会水花四溅。牛王水里激斗,观众桥上欢呼,桥上桥下一片沸腾。两牛斗得激烈,人们看得过瘾。河道两边、风雨桥、吊脚木楼、山坡草地,挤满了数万名来自贵州、湖南、广东等地的游客,更有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穿梭其中。
斗牛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相传,古时候人们种植水稻,不懂移栽。有一天,两头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架。主人心痛,只好将未踩坏的秧苗移出一些来替补踩坏的秧苗,没想到这些移栽的稻田大获丰收。从此人们学会了插秧,并以两牛相斗来纪念水稻种植上的这一历史性跨越。斗牛节逐渐相沿成习。人们在庆祝中秋的同时,也有祈望丰收、寄托希望的意味。
过去斗牛是在不同宗族之间举行,代表宗族的力量去参战。因此,每个村寨都饲养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由宗族中的各家各户轮流看管。牛舍门口常贴着“六畜兴旺”之类的对联。圈养“牛王”的栏舍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看管者一般和“牛王”住在一起。“牛王”住下面,人住上面,以方便照顾。
“牛王”不从事生产,有专人伺候,所以都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其身高多在1.55米以上,体重1100公斤左右,胸围超过两米,年龄在7到9岁之间,大多还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现在宗族斗牛逐步淡化,多为一家一户的比斗,斗牛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每次斗牛节都有数十头牛参加争斗。
参加斗牛的队伍里不能有孕妇。侗族人认为:牛通人性,特别喜欢小孩,小孩的灵魂会从孕妇肚子里爬到牛身上,牛爱惜小孩就不会狠斗,从而影响战斗力的发挥。
过去的斗牛仪式较为复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到讲款台前,风雨桥边吹奏芦笙。斗牛出圈前要将牛圈门的木栏板拆下,选壮汉使劲扔出。扔得越远,预示着牛会斗得越狠,扔得越有劲,牛会打得越猛,表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斗牛一般都会先到山头祭拜侗族的飞山大王、骆郎、贯公。贯公相传为侗族款组织的创始人。每逢聚款、起款、讲款,均要拜祭贯公。飞山大王为唐末人,其在位期间,保境安民,深受人民拥戴。其逝世之后,侗族地区普遍立庙祭祀,敬奉为民族英雄神和村寨保护神。骆郎相传为侗族古代大款首,侗族款词中有“骆郎制规”之说,从而成为受人敬重的“明辩真假、巧断曲直”的大款师。
祭拜完毕后还会在讲款台讲款,讲款都由德高望重的老者当款首。款首是民众推选。款首办事秉公正直,深受拥护。款有款约或款词,其内容相当广泛。款约是侗族地区治理村寨的法律条文。它从保护本民族利益的原则出发,通过“立法”——盟款的手段制订了族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用以维护本民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参赛的牛王按头编号、抽签对号参赛。斗牛之前要放鞭炮,斗牛才正式开始。主人一声令下,斗牛四蹄开弓,埋头向对手冲去,犄角冲击发出声声巨响,博得现场阵阵欢呼。
胜者,众人为它披挂红榜,燃放鞭炮,绕场游行,主人会获得草帽、镰刀、大红花等奖品、奖金。败者也会获得一定奖励,鼓励主人以后多割嫩草喂牛,储蓄力量,来年夺魁。
斗牛结束后,大家把在家做好的酒菜拿到风雨桥上,一字排开,觥筹交错,共同举杯欢庆丰收的喜悦。
三江斗牛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激情四射的比赛,更多的是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