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社戏
赣南、闽西、粤东以及广西、台湾客家均有“正月灯,二月戏”之俗语,精辟地描述了客家人正月灯彩、二月社戏的民俗特色。
一切戏剧的产生均与祭祀有关,中国座古老的戏剧恐怕是一种叫做“角抵戏”的摔跤傩戏。
南方古三苗部落联盟领袖蚩尤被黄帝杀死后,他的神威仍然显赫。当许多部落不听黄帝号令时,黄帝“遂画蚩尤像”,使得万邦臣服。有不少史志记载,秦汉以降,蚩尤仍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称端居其中。汉高祖刘邦在宫廷内设蚩尤神位并“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于长安”。秦汉时期源于中原地区的“角抵戏”,最初是模拟蚩尤“与黄帝斗以角抵人”的战斗故事,称为“蚩尤戏”。《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它“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它和俳优同场表演的记载,最初见于秦代;到了汉代,民间更进一步把角抵戏剧化了。《东海黄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演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客家春社期间所演出的戏曲基本以采茶戏为主,此外还有祁剧、潮剧、汉剧、东河戏、赣剧、花朝戏,以及傩戏、道情、古文、南北词等。
明清时期,赣南各地客家春社期间,几乎村村都要延请戏班演出社戏,以酬谢土地神。绵延的香火、鲜美的三牲、浓郁的茶酒等祭品,满足的是社公、土地伯公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客家人或许更看重土地神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何让土地神也分享到客家人的和美、幸福?唯有唱戏,让缥缈的音乐、甜美的唱腔使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祥和。
客家春社期间又恰逢客家春祭,因此社戏的演出很大程度上也含有敬奉祖先的成分。以大宗族为乡村单位的客家聚落,其延请社戏的开支由各支房筹集。由多姓氏组成客家乡村的聚落,其社戏演出费用则多由“福首”、“会首”组织募集。客家社戏的演出,除了对土地神、祖先的酬谢,还包括对其他天神或地方神明的酬谢。如台湾高雄美浓镇客家的“二月戏”,演出时间在每年正月十六至清明扫墓时期,是为了感谢伯公、河神、玉皇大帝、美浓特有的蛇神(即理社真君)对于乡民的保佑而献戏。
客家社戏的演出场所有三:
其一,戏楼或戏台,这是一种固定的演出场所,多由各村或单独一村募资捐建。戏楼、戏台的建造场地多选择靠近圩镇的开阔平地,建筑结构多为防潮、通风、向阳的开放式结构,宁都小布乡清代庙宇台戏楼是其中的代表。单独一村、一宗建造的戏台则多为庭院式,尤其是“九厅十八井”大型居住建筑形式的客家聚落,其院落一般都建有戏台。要说客家戏台最为独特的,则数公元1724年建造在三明市青水乡永宁桥上的廊桥式戏台,将廊桥与戏台融为一体,足见客家先民的大智慧。
其二,家族式祠堂戏台或土楼、围屋戏台。过去,赣南客家的祖祠,其上厅往往都构建有非常讲究的小型戏台。这些戏台大多数在“文革”时期被列为封建迷信、封建文化的象征而被捣毁,不复遗存。闽西土楼举世闻名,比较大型的土楼除了在中央位置建有祭祖堂外,还精心设计、建造有亭台式的戏楼。
其三,临时性搭建的戏台、戏棚。由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客家戏楼、戏台屈指可数,今天,各地客家的社戏演出场地多只能临时搭建。然而,客家人对戏剧尤其是采茶戏的热爱,从不挑剔演出场所,只要锣鼓一响、勾筒一拉、横笛一吹,便掌声响起来,便随了其中的故事或垂泪、或嬉笑、或惋叹、或怒骂、或哀怨、或欣慰、或欢乐,即使反复演出诸如《睄妹子》、《上广东》之类的传统戏曲,也百看不厌。
据鲁迅《社戏》,浙江绍兴一带的社戏演出是在晚上,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戏剧演出基本都在晚上,而客家社戏的演出则多在白日举行。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客家聚落分散,夜间演出社戏给人们带来极大不便,山路崎岖,野兽出没;其二,传统客家戏班灯光设备多不齐全,不适合夜间出演,而现代生活进入客家地区之前,客家先民没有电,当然就更加不适合晚上演戏了。
由于客家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客家二月戏的戏剧形式、戏剧主题也就各不相同。赣南、粤北、广西等地客家主要演出采茶戏,戏曲内容多以客家传统爱情故事、生活故事为主,诙谐、生动、有趣。闽西则是采茶戏、祁剧、赣剧、汉剧、木偶戏等平分秋色,各种戏曲形式兼容并蓄,无任欢迎。粤东客家则以汉剧、潮剧为主,采茶戏其次,而惠州、河源地区则多以汉剧、紫金花朝戏为主。至于台湾客家,其社戏演出除了汉剧,便是潮剧、闽南戏、布袋戏等。湖南客家则采茶戏与花鼓戏并举,而四川客家则多演出川剧。
客家“二月戏”的演出,没有固定的仪式或程序。但社戏演出前往往有戏班演员着古装或扮演神话、故事人物,在锣鼓、吹打音乐的伴奏下,来到各客家祠堂作揖礼拜,以表对当地客家先祖的崇敬。东家当然要额外地封给红包利是,以酬谢戏班对先祖的祭拜。
正式演出社戏前,会首总是要站在戏台上,将本次社戏演出要酬谢的神明一一告诉父老乡亲,同时将大家诸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美满、国泰民安的共同心愿加以表达出来。会首还要读出主要募捐人的姓名以及其捐资金额,以表对捐资人的谢意。接着会首介绍戏班,戏班演员则一一从后台而出,向观众作揖或挥手致意,并以简短数语祝福、赞美观众,博取观众的热烈掌声,渲染社戏气氛。
社戏演出完毕,戏班班主便携全体演职员站到前台,再次向会首、观众鞠躬敬礼,作揖致谢。不仅传统的客家戏班深受各地客家的爱戴,即便是偶而邀请前来的外地戏班,无论剧种、无论戏班规模、无论声名,都同样被客家人格外尊敬。
可以这么说,热爱戏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客家的“二月戏”数百年来生生不息,且还将广泛、深入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