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津八大家
在清朝咸丰年间,天津就流传一个口诀:“高、韩、石、刘、穆,长源、振德、益照临”,这就是天津最早的八大家,即“益德裕高家”、“天成号韩家”、“杨柳青石家”、“土成刘家”、“正兴德穆家”、“长源杨家”、“振德黄家”和“益照临张家”。
益德裕高家靠盐务积累财富,“益德裕”是其行盐引号。明清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前卷存根叫“引根”,后卷叫“引纸”,亦即盐引,交给商人作为特许经营的凭证。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的“行盐区”卖盐。
盐商以重金领到盐引,可以垄断一地区盐的销售,许多盐商因此而暴富。
“八大家”中的益德裕高家、长源杨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都是以经营盐业而发家的。长源杨家起初是盐商,后为典当世家,因早年开设长源号银楼,故称“长源杨家”。
振德黄家因清道光年间接办盐引而发家,“振德”为其盐引号。益照临张家创业人张锦文曾在大盐商查家任管事,后在查家的资助下接办盐引,几年之中成为“八大家”之最富者。且张锦文因助官府阻截捻军袭津有功,被清廷授予一品衔,其子二品衔,其孙授举人,可谓既富且贵,为“八大家”中少见。
天成号韩家以“天成”为字号,号称养船99只,海运货物通往今韩国、日本等国家。
杨柳青石家在津西有土地4万多亩,以土地佃租为财力来源,主要经营粮业。
土成刘家原籍静海,初贩卖芝麻渣,后自设油坊,进而开设粮行兼养海船。
正兴德穆家祖籍浙江,以开设米面铺起家,因经营得法,后又开设磨坊、钱铺、染坊、洋货铺等,但只有正兴德茶庄和长兴染坊延续到解放后。
在这“八大家”中,从事盐业的有四家(高、黄、杨、张),从事粮业的有三家(石、刘、穆),从事海运业的有一家(韩),这也反映了天津作为商埠的芦盐基地、漕运中心、航运码头的城市功能。
有一首民谣说:“海河水,绕城流,天津卫,不住楼。富贵无三代,有钱难到头。”清中叶出现的这八大家在历史长河中上演着各自的兴替故事。到了清末,一些原有的“大家”已名存实亡,又有新的大家兴起。
《天津地里买卖杂字》中说:“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属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
这里提到的“大家”共有九个,除原有的天成号韩家、正兴德穆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长源杨家五家外,又新起了“益德王家”、“乡祠卞家”、“高台阶华家”和“李善人家”四家。
益德王家是山西人,早年放印子钱,后设钱铺,进而经营盐业,均以“益德”为字号,且其后人热心兴学,参与兴办南开学校、南开大学。
乡祠卞家原籍江苏武进,嘉庆年间开设“姜厂子”,主营南货、土产,后又开设纱布庄及北大关隆昌海货店、隆顺榕药庄、当铺等,且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发家后既有家塾,又有子弟留洋。
高台阶华家指华世奎家,华家本为无锡望族,早年虽经营盐业,但不具规模。华家之所以位列八大家,不是因其富,而是源于华世奎在晚清的尊容显贵和他一笔官气十足的颜体字。
李善人家即李春诚家,其先辈在朝廷为官,而后以经营“瑞昌盐店”而成为盐商首富,且世代半商半官,并因多年经办赈济而有善人之名。
清末新兴的这几大家仍然依附天津传统的优势行业——盐业和海运发家举业,从侧面反映了天津城市功能的巩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