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雁荡山 东南第一山
雁荡山坐落在浙江温州乐清境内,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雁荡山根植于东海,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被称为“东南第一山”。
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由于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山体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称得上是一个造型地貌博物馆。
北雁荡山以奇峰、瀑布著称,有七大景区,面积逾450平方公里,其中以东南部的灵峰、灵岩、大龙湫最为有名,并称为“雁荡三绝”。
游雁荡山一定要看灵峰夜景,这才是雁荡山的精灵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时都披上神秘的盛装,惟妙惟肖,再加上导游给你天花乱坠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
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其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尤其是徐霞客的游记对雁荡山的描述较为有名。
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
宋代时期,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为雁荡山发展鼎盛时期。
雁荡山的文人遗迹
雁荡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观形象,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诗词5000多首,以及龙鼻洞等400多处摩崖石刻,还有南阁牌坊等历史古迹。清人施元孚游寝雁荡山十年后提出“游山说”,说的是中国古代游览山水活动中回归自然,与大自然精神往来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这与清末学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学”是一致的。
雁荡山的的科研价值
雁荡山造型地貌,也对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启智作用,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得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破火山。雁荡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垩纪破火山立体型模型,是流纹质火山岩自然博物馆。雁荡山破火山全球性突变事件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性,在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具普遍性与代表性,是研究大陆边缘岩浆作用深部地质过程的天然深钻。
看雁荡山的历史沿革中的数字以及古代名人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就足以见证了其被称之为”海上名山“的理由:一亿二千万年以前,雁荡山在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形成;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宋代时期,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为雁荡山发展鼎盛时期;2004年,雁荡山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初其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作为温州唯一的5A级景区,雁荡山成名已久;作为浙江文化中的“佼佼者”,雁荡山定让人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