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样板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大样板戏”包围了。
样板戏就在那个年代成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其中不少经典瞬间已经定格在一代人脑海里,至今都很熟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提出了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的口号。后来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1963年的会议标志着京剧由文艺舞台转变到了政治舞台。1965年,《红灯记》在上海正式演出,有评论员在报纸上大肆赞赏,称《红灯记》为京剧“样板”。次年,上海某报纸发表文章赞扬《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于是戏剧作品里逐渐有了“样板戏”的称呼。此后便有了“八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龙江颂》《白毛女》。
样板戏的诞生,引起了全国高度关注。“文革”十年间,样板戏独占鳌头,国内强制听样板戏,不能进行除样板戏以外的音乐创作,样板戏从此走向巅峰。
样板戏的创作理念,动作情景设计都是建立在传统京剧之上,利用京剧的理念,烘托主角形象,使情节生动。在几年时间里,出现了一批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样板戏,这些作品活跃于舞台、银幕之上,生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中,把京剧戏曲文化传播到了全国大地。“文革”十年,中国音乐文化严重流失,但样板戏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样板戏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当时音乐的艺术性创造,为中国音乐向音乐本体和音乐美学审美本质上的靠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样板戏的艺术特色
1、运用非戏曲民间音乐元素
在样板戏《杜鹃山》中有一个著名的片段“乱云飞”:“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枪声急,军情紧,肩头压力重千斤,团团烈火烧哇,烧我心!”这个片段的唱腔就大量运用了江西民歌元素,既符合故事发生地湘赣边界的地域特色,听起来又清新明快。
《龙江颂》中“一轮红日照心间”的片段这样唱道:“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众在先。”其中的唱腔也能听出明显的江南水乡风韵。
《奇袭白虎团》里的“同志们擦拳又摩掌,坚决要求把敌歼。我代表全排再请战,要把那最艰巨的重担挑在肩”,这一唱段融入了朝鲜族民族音乐元素。
样板戏中运用了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作品贴近生活,饱含情感。在音乐响起的一瞬间,人们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而打动,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当时的音乐形态来看,样板戏是与民族音乐融合而成,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歌曲并不多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少有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系,而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也难以将有一定层次的文艺创作摆在首位。
2、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段
一方面,样板戏运用合唱等表演形式。如《杜鹃山》柯湘的唱段“乱云飞”,采用了女声幕后合唱形式,《沙家浜》里的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在样板戏中运用合唱这种演奏方式,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高亢嘹亮,英雄形象瞬间突出了,爆发的情感涌入观众的心底,给观众最直接的情感冲击。
除此之外,样板戏中还包含了独唱、男女混唱等形式,这是传统表演形式所没有的。另一方面,样板戏运用西洋乐器伴奏。样板戏与传统京剧有较大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经验、手法。比如在其中加入西洋乐器演奏,这些不同风格的乐器在同一场景共同演出,带给观众一种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情绪起伏,思想和感情随着不同的乐器声传播到了每位观众的内心深处,不经意间让人陷入其中,情绪达到高潮。
3、借用熟知的旋律唤起共鸣
样板戏《红灯记》《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都出现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智取威虎山》出现过《解放军进行曲》旋律,《奇袭白虎团》出现过《志愿军军歌》旋律和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平原作战》还出现过《保卫黄河》的旋律。
《东方红》与《国际歌》这两首歌曲的旋律在样板戏中大量运用:剧中人物遇到困难想起党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东方红》的旋律,歌曲是叙事和抒情的颂歌体风格,用以表达对伟大领袖毛泽东领导人民翻身做主的感激之情。作者准确、恰当地将人民群众对于领袖的爱戴比喻成大自然中太阳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充分表现了当时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特点。在表现宏大或悲壮的场面时,一般就会响起《国际歌》中的旋律。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情感和表达,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表现,是一种心理过程。样板戏借用其他歌曲的旋律,象征着对过去的尊敬和怀念。这些歌曲是当时的文化符号,样板戏配上这样的旋律,使得音乐旋律丰富多样,音乐和唱腔都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更好地塑造了戏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唤起了观众心中的共鸣,清楚地表达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样板戏的美学特点
1、样板戏的语境美
首先,样板戏中文字的唱腔和念白变成了便于观众理解的“普通话”,念白还借鉴了话剧,使作品里的语言生动、活泼,与传统京剧比更别具风韵。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样板戏增加了一种韵律上的美,京剧化的念白瞬间跟生活接近,形成了样板戏独特的“话剧加唱腔”式的听觉形象。
其次,唱腔方面样板戲没有完全用传统京剧的技巧。大部分时候,样板戏是口语化的唱腔语言,但是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包含情感的唱腔中又融入了传统的京剧唱腔。《海港》就融入了“程派”的唱腔;《杜鹃山》融入了京剧小生“娃娃调”的行腔;还有“裘派”唱腔的痕迹等等。
样板戏念白和唱腔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传统美”向“现代美”的变化。样板戏能在全国范围广泛普及,语言口语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样板戏的口语化代表着舞台上语言的变化,为它本身增加了美感,最重要的是这一改变是京剧改革的第一步,无疑它是成功的。其口语化的语言和唱腔结合,是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舞台逻辑。这对京剧形成统一的舞台表演风格和口语化的改变有重要意义。
2、样板戏的戏剧空间美
戏剧空间是指作为戏剧人物的行为动作所需要、为戏剧情景所生发的演剧环境。样板戏在创作方面继承发扬了京剧文化,又加入了很多外来的音乐元素,造就了它与传统京剧不同的戏剧空间。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经典片段中,舞台设置虚实结合,主角分时间亮相,其主角骑马出场,马是虚的,马鞭和林海雪原是实的,虚实结合的场景设计使整部戏剧看起来生动切实。
《沙家浜》“智斗”片段中阿庆嫂茶馆的场景,一个小小的茶馆却别具江南气息,长把铜壶、白瓷茶具、大树下和空地上的几张茶桌椅子,这种戏剧空间的表现手法是传统京剧所不具备的。样板戏由戏剧空间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是十分美的,所营造的空间氛围更是能让整部戏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总结
样板戏由于政治原因,造成单一化、固定化、模式化的格局,但也给当时匮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促进了普通百姓对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的认知。在艺术美学方面,样板戏的美学价值是不可否定的。样板戏在京剧基础上开拓创新,加入不同于京剧的各种元素糅杂而成,虽在某些方面有许多不足,却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再看样板戏,都是中国传统表演形式的巅峰作品。
样板戏是传统表演形式迈向改革的第一个作品。样板戏在政治思想上来说很直率单纯,非好即坏,看脸知人,基本处于看图说话的阶段。但是从艺术性上来讲,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单从舞台艺术来讲,目前尚未有能超越其成就的。样板戏里面的人物、音乐、舞台,运用独特的手法来表达艺术内涵。样板戏的成功,无疑是中国传统表演形式改革的成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高成就的作品。样板戏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作品,它的功绩和价值不可忽视。“文革”结束后,对样板戏的否定使中国戏曲的改革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严重缺失。直至如今,我们重新拾起样板戏,体会它的美学价值,研究它的艺术性,也能感觉到样板戏是中国传统表演形式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最高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