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的七处古迹 记录着千年历史
每个时期,总会有一些建筑与朝代相伴而生。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些建筑如果能“幸存”,将成为城市的历史痕迹。
城市日新月异,古迹静静伫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卡”这些古迹,想从中感受城市的记忆。
震惊世界的二里头遗址、曹魏皇家的祭天遗址、防御李自成的王黑子楼……在洛阳这座城市里,从不缺优秀的古迹。
1、二里头遗址:打开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码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夏”到底在哪里?华夏文明发轫于何处?千百年来,这些重要问题困扰着人们。1959年5月,著名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最终在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震惊世界。
60年来,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
其中,“十个最”熠熠生辉:
1、二里头是当时中国及至东亚地区最大、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
2、二里头文化有迄今可确认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
3、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系统;
4、最早的宫城—— “紫禁城”;
5、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
6、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7、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
8、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
9、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10、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集中展示二里头遗址考古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年6月,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洛阳偃师奠基,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总投资约6.3亿元。
与此同时,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同步规划、建设,将对宫城城墙、宫殿建筑基址群、“井”字形道路、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作坊遗址等进行保护性展示,尽可能真实再现这座历史古城。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建成开放。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村
2、禹宿谷堆:曹魏皇家的祭天遗址
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村,一座孤立突起的圆锥状小山丘,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曹魏圜(yuán)丘遗址,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禹宿谷堆”,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的歇息处。
在洛阳,冬至、圜丘、禹宿谷堆之间关系密切。何谓圜丘?圜丘就是古代的祭天坛。按照古礼的规定,夏至日,帝王要到北郊方丘祭地;冬至日,要到南郊圜丘祭天。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建都之时,都曾在圜丘祭天。曹魏、北魏的圜丘就在委粟山,即禹宿谷堆。
该山丘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至万安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近旁。1983年秋,文物考古工作者沿万安山北麓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这座独立存在的小山丘,它对研究古代皇家礼制建筑意义重大。
它北面正对汉魏洛阳故城的宫城中轴线,与大城宣阳门和门内铜驼大街、宫城正门阊阖门和正殿太极殿均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顶向下看,山坡上隐约现出层层平台,在山顶和北坡,曾捡到绳纹板瓦、绳纹筒瓦、斜绳纹砖、席纹砖残块等汉晋遗物。
从位置、规模与形制诸方面来看,可以确定此“禹宿谷堆”和文献记载曹魏所建圜丘的委粟山有关,即曹魏皇家的祭天圜丘遗址。
村民说,山上曾有唐代石窟造像数个,现仅存一个,石窟外雕刻有力士造像。
地址:洛阳故城阊阖门至万安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近旁
3、洛汭严关:明代货运集散地
在洛阳市老城区洛浦办事处滨河北路北侧菜市口西街南口(雷家口),距离洛河河堤不足50米,有一处明代古建筑遗址雄峙在洛河岸边,这就是“洛汭(ruì)严关”。这里的“洛”指洛河;“汭”指河流汇合弯曲的地方;“严关”,指重要的关隘。
这座建筑始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是当时老城南关和洛河之间较重要的货运码头,很多从外地运至洛阳的货物和从洛阳运往外地的货物在此集散,十分繁忙。
洛汭严关二层关楼踏步洛汭严关整体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瞭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石匾一块,分别书写“洛汭严关”“邨保”。现关门无存,门楼下方的过道两侧有两个碗口大的圆洞。
除了门楼雄壮高大,门楼的东侧还有一部分被毁的楼梯,楼梯下面有大量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极有可能是门楼东侧城墙的建筑材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年该建筑的恢宏气势。
据老城居民介绍,洛汭严关旧时所处洛河南关码头,有验货、收税及安保功能,为严防城郊“刀客”混入,傍晚码头收船即闭关。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洛浦办事处滨河北路北侧菜市口西街南口(雷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