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府庙会民俗文化
西府,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泛称,常指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陕西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西府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生态。
西府凤翔庙会民俗文化
一、西府庙会风俗渊源
西府庙会,与二十四节气一样写在历头上,铭刻在爷爷婆婆的心坎里。东家西家平时节衣缩食刻薄自己,不为别的,就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献给最敬爱的神。“啥事都能应付,但上庙的事千万不敢三心二意!”庙会多,人们的供奉就多,屈指算来,仅一个县的大小庙会少说就有一百三十余场,也就是说,一年光景至少得有八九十天爬在神的脚下,赞颂着神的英明,诉说着自己的苦恼,也检点着自己的过失。上过一次庙会,就等于自己精神起来,也等于眼前撤除一层纱,人们返回的路上就觉得离天更近、与神更亲,浑身像鸡翎扫过一样舒坦。
就一个陈仓区,有影响的庙会就有正月初九九龙山会、正月十二钓鱼台会、正月十六虢镇火神庙会、二月二通洞会、二月十五景福会、三月初三佛岩崖会、三月十五磨性山会、四月初一武城山会、四月初八虢镇城隍庙会……
就一个古陇州,有影响的庙会就有正月初九的火星会、正月二十的总督山神会、二月二的药王洞会、二月十五的土地爷会、三月初一的龙门洞会、三月三的娘娘会、四月初一的蝉耳山会、四月初八的佛爷会、六月十九的香山寺会、六月二十二的马王会、七月初七的巧娘娘会、十月初一的城隍庙会……平均三五天就有一场庙会的乡间,这神那神轮流坐庄,若闪烁的霓虹灯依次发光,庄稼人就跟着庙会忙得团团转。
过庙会不只是敬神,也要敬神一样招待亲戚,这是绝不能厚此薄彼的人情大事。邀亲请友,安排看戏,陪客逛集,屋内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土堆柴堆粪堆也被铲除干净,吃饭要吃酒席,炕上要铺新被褥,家境不好的至少给客人要做顿臊子面。而哪家来客少,则让人笑话人脉稀门楼低。
每场庙会犹如一枚神秘果,也犹如一场神话剧,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飞溅着扑朔迷离的浪花……虢镇的四月八城隍庙会,也大有来头。城隍爷在阴间只能是县太爷角色,也只能穿类似七品县令的服饰,可这里的城隍却身着帝王服饰。这源于西虢国开国国君虢仲,他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城隍,级别最高,节制西域各地。虢镇城隍庙内,还有20多尊小城隍塑像,这是虢镇把那些不称职的城隍叫回来,进行“诫勉谈话”“停职反省”与“集中培训”的。所以这里的庙会也不分白天黑夜,晚上赶庙会的要逛到天亮,唱戏的白天黑夜连轴唱,卖吃食的也通宵达旦,把庙会过成了外国人的“狂欢节”。这得感谢高级别的城隍,也给虢镇庙会增添了特色。周公庙的庙会在每年的三月。
岐山人说,逢会必下雨,果真如此。逛庙会者,都必须去北庵悬崖下玄武洞中摸玉石爷塑像。此洞中有用汉白玉雕成的玄武爷,他老人家额圆阁方,足蹬龟蛇,仗剑平视。玄武爷底座与青石浑然一体,更增添神秘感的是:唐时一场暴雨后山体坍塌,闪出了这尊神像,摸哪个部位就治哪个部位,头疼摸头,腰疼摸腰,于是人们排成长队要摸一摸玉石爷。逛庙会者还要去姜嫄殿祈子。姜嫄殿又叫送子娘娘殿,殿内的供桌旁摆满了纸烟高的泥人,仔细瞧来有的泥人腰部用麦面捏个豆芽,这就是男孩。喜男孩的就挑个长豆芽的,喜女孩的就挑个没长豆芽的。
陇县在解放前每年要办“山神会”,时间定在正月二十,地点从不固定。火烧寨镇的常志得老人曾给我说,“山神会”热闹得很,腊月初就筹办,费用各户分摊,完了要扎神棚,神棚旁要塑彩龙,用纸扎狼糊虎。一切备妥后,正月十八这天,四路迎神大军要各备两顶八抬大轿,抬上办会的主官、陪祭官去铁佛寺村的杏咀庙、预村川的五条沟、南山的瓦眉岭、北区的玄瓦山迎接四位“总督山神”。前持金瓜、斧钺、朝天镫,后担美酒、抬猪羊,锣钹击节、金鼓奏响,鼓声阵阵敲醉了山、击碎了水。到达目的地后,社火迎驾、铁炮震天,然后读祝文、焚黄帛。各村为争山神过庄,常常互相械斗,打得头破血流。山神会期间,要唱眉户戏、秦腔戏,还要唱祭酒戏。不少村庄还要把山神接回村子续办小会,名曰“接脚会”。由于常常各村互殴,大伤和气,山神会于解放后停办。这样的“山神会”虽有些荒诞,却也因敬畏自然,少了些乱垦乱伐、滥烧滥猎。祠庙中有祖宗祠庙,如黄帝祠、炎帝祠,也有功利实用神庙,如财神、药王,更有历史名人庙宇,如太公庙、周公庙,还有自然神庙、宗教庙宇,列祖列宗是神,历史名人是神,风雨雷电是神。庙会让大大小小的神都风光了,都走红了,都扎根了。
二、西府庙会的祭祀——民间宗教信仰功能
信仰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需要,一种文化心理表现。人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仰。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惑,人需要对这些困惑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根本的精神需求。获得这种解释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人类自身、神灵和科学。因此,许多寺庙神诞节日所敬奉的仙凡,如观音菩萨、女娲、药王孙思邈、司马迁、诸葛亮等,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填补了人们信仰的空白。这种信仰,以别样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那些曾经为民众救灾救难、办过好事或乐善好施、人品道德可为楷模的先人的崇敬和纪念,表达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和精神寄托。于是,善男信女们烧香敬神,许愿还愿,络绎不绝。
拜神祭祀是庙会的主旋律,也是庄稼人提亲说媒看日子的绝佳时机。逢会必赶、逢神必拜,普通人家不吃不喝也供奉不起大小神,只好赶大的、赶近的庙会,像岐山人再忙再穷也要赶周公庙会、诸葛庙会,这时善男信女有所施舍,运气好的话很可能蹭上一顿舍饭。
庙会最讲形式,张灯结彩挂对联。神仙本来是无须点灯走路的,而人们偏偏要点起亮晃晃的油灯汽灯聚光灯,生怕神仙眼花缭乱认错了人。当神灯照亮神仙的尊容,这尊神就被抬到九霄云端。于是,人们一边默默念叨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超群绝技,一边把卖鸡蛋卖桃核杏核逮蝎子攒下的钱塞入功德箱,就完成了心中一桩大事:感恩了!还愿了!似乎又领回了一张健康证、平安符、挖宝图,似乎神半夜三更悄悄地给他有病的脏器做了手术,似乎神借着月光星光给他解开了难缠的疙疙瘩瘩,也似乎神附在他娃魂体安装了“答题神器”。这病那病一下子消失了,这事那事一下子顺畅了,“神了,神了!”讲迷信的关中人于是说话不敢撞着神,办事更要供着神。就是敬了神,神不显灵,也不怨神,却一个劲地怨命不好,怨先人没积下德,怨隔壁的三嫂在盖界墙时高出了一砖。
所以,庙会最精彩的莫过于公鸡啄食般的磕头声,像雨打芭蕉般的许愿声:“神啊,保佑我娃今年考上北大!”“神啊,保佑我儿经商发财!”“神啊,保佑儿媳妇生个男娃!”神似乎嗯嗯着,也似乎点着头。神的记性真好,能记下千家万户的头疼事;神的耐性也真好,能不打瞌睡不眨眼睛一鼓作气一竿子插到底。人们惟恐神记不住自己的事,烧香要烧高香,许愿要许大愿,或万元酬谢或牵羊犒劳!人们按人理推测着:人办事要费盘缠,神办事难道就干指头蘸盐么?人总爱拿凡间的事丈量神,于是庙会期间烧纸钱烈焰腾空,点香炉火龙上天,献食品满盘盈桌。
大的庙会,往往几百里外的人也扎堆赶会,甚至外省的人也浩浩荡荡要沾上神的福气。山西的一位老太婆来周公庙赶庙会,许愿让孙子考大学兑现了,她逢人便说:“拜周公真灵,我孙的文凭是周公发的!”于是她会领来一群老太婆。给神做广告词不用挖空心思字斟句酌,更不用花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只要说“神灵得很”就行了。就像乡间的郎中,只要治好了几个人的顽疾,就成了“神医”,排队看病者会有几里长。即使不显眼的“山神庙”、“娘娘庙”,过庙会时也会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或许这家人许下了愿神奇兑现了,让在鬼门关打转转的病人得以复活,让穷得叮当响的家庭财源滚滚,乡民从“万一中”觅到神奇,希冀“神显灵”、“神帮忙”,他们更相信“小神能办大事”。
庙会是祭祀神灵的圣宴,是安顿灵魂的圣地,是滋补精神的神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的这八个字,精辟总结了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于祭祀与军事,而祭祀是头等大事,一支军队的勇猛顽强,首要的是要有神一样的先知先觉,有神一样的知彼知己,有神一样的浩然正气,然后才能率领天兵天将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毛泽东在诗词中取“天兵怒气冲霄汉”、“六月天兵惩腐恶”、“安得倚天抽宝剑”,大概也有这种意思的。凝聚人心、洗涤灵魂,振奋精神,祭祀神仙先祖的用意或在于此。常言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旧道,狐死必首丘,祭祀神仙先人,必令后人血脉贲张,勇武绝伦!于是天子敬天地、诸侯敬山川、草民敬鬼神。《礼记》曰:“礼从宜、事从俗”。《尔雅》曰:“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
庙会,源于淫祀巫觋之盛。几千年间,医药落后,便酬神赛会,杂投温补,病者呜呼,不咎于神,归之于命。驾鹤西去,辄云仙去,庙宇日增,斋匪日众。几千年间,人们把命运、富贵、发达归之于神灵保佑,于是大小神灵必统一参拜。太古时期,“其祭也至于迎猫虎”,春秋战国时“鬼神之说尤盛,以故淫祀渐兴,如钟巫、冈山、炀宫、实沈、台骀等。”秦汉之际,“方士说兴,淫祀千七百所”,于是有天雨粟、日再中、虎渡河、马生角等怪事出现。“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
三、西府庙会上的秦腔文化元素——娱乐功能
西府庙会每逢临会都要邀请秦腔剧团唱“请神戏”、“平安戏”、“吉祥戏”。
从新年的正月我们县城各个镇上的庙会就陆续开始了,一直会延续到每年的秋天和冬季。
每逢庙会,各个寺庙的香火旺盛起来,前去祭祀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希望神灵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四季平安。
除了祭祀神灵,每个村子几乎都会请一台戏,有场地,比较阔绰的村子都会秦腔剧团唱大戏。所谓的大戏就是真人化妆演唱,伴奏的队伍一般比较庞大,灯光效果也比较好。一般演出为四天五晚,或者三天四晚。白天一般从11点钟开始唱到晌午2点,下午从4点开始唱到5点半,晚上从7点开始一直唱到11点。唱戏最精彩的是中午和晚上,中午和晚上唱的都是一本戏。(所谓一本戏就是一个完整的剧本。一本戏还会分几个折子,一般下午唱一本戏中的某个折子)中午大多都是去赶热闹的人,真正看戏的人不多。到了晚上,那些真正喜欢看戏而又不想耽误干活的庄稼人就可以腾出充足的时间去看戏。所以,晚上的戏曲最有看头。晚上一般会选择情节最为精彩,实力最为雄厚的演员唱戏,再配上较好的灯光效果,或一些吸引观众的小段子。比如说唱《摘星楼》的时候采用投影技术将一幅画投影到白色的纱幕上,亭台楼阁,假山回廊……用灯光一照,在影影绰绰的夜幕中眼前出现了一座优美的皇家园林。随着清丽的乐曲你仿佛看见代王和妲己在摘星楼上欢饮达旦。
正会这天在开戏之前,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大奠酒》之后是刘海洒金钱,洒向舞台下看戏的人们,给人间带来吉祥和财神。
正会这天唱的本戏有《下荆州》》《周仁回府》《斩颜良》《三滴血》《花亭相会》《辕门斩子》《五典坡》《苏武牧羊》《天波府》《出五关》《赵氏孤儿》《下河东》等具有正义感、民族大义、精忠报国的历史剧本。
与大戏相对的就是木偶戏和皮影戏。经济比较节约的地方有时候会请木偶戏团唱戏,视觉效果和气派上比起大戏来显然逊色得多,场面也不及大戏热闹。皮影戏一般都在夏忙(收割完麦子)之后唱,人们称之为平安戏。皮影戏一般不到10人,演员自己伴奏,只是下午和晚上唱。下午的戏又叫“知了班”,几个人坐在一个小棚子里唱,再配上大喇叭,远远的都能听到,也不用化妆,也不用穿戏装,一个人有时会唱几个角色,一边唱一边敲锣打鼓或者拉二胡等。
皮影戏一到晚上会支一个架子,上面蒙着白色的纱布,架子后面朝着演员的方向挂一个灯泡。然后把皮影挂到架子两旁拉好的绳子上,随手可取。这时候就得腾出一个人专门挑那些小皮人,小皮人的胳膊、腿、头上有个小竹棍扎着,挑皮人的活动这些小竹棍让他打躬他就打躬让他作揖他就作揖。
四、西府庙会经济功能——农村购物节(最古老的双十一活动)
庙会上土产市场十分活跃。各种农具,犁、木锨、扁担、锄头、镰刀、筛子、簸箕、扫帚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户县的庙会上,人们喜欢购买西羊村的“端错错”(木锨把)、南羊村的“板板薄”(锨板子)、东羊村的“眼眼多”(竹筛子)。而庙会上锅碗瓢盆生活用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另外,就是猪、羊、马、牛等家禽牲畜交易,故有的庙会又称骡马大会。
庙会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祭祀为由头发育了乡间的物资交流会。据考证,庙会与集市最大的区别在于:集市以旬月朔望等为单位计算,庙会则以年为周期举办。庙会的名目繁多,有社会、赛会、货会、香火会、城隍庙会、无量佛会、骡马会、灯山会等。交易于市者,南方谓之趁墟,北方谓之赶集,又谓之赶会,京师谓之赶庙,会无疑是集的一种,“集之大者为会”,以货多货寡来区分。“趁市曰集,又曰会。集者聚也,朝而聚集,曰昃而散也。会者就也,四方之商货所就会也。岁春秋一二大会,必张棚盖厂,迎神演剧,俗谓之香火会,则市会亦因扳赛而名也”。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夏收前西府有大大小小的“杈把会”,会上摆满了杈把扫帚、木锨簸箕、牛笼嘴羊铁绳、背篓升子……夏收时节要用的农具,应有尽有。
关中人把上庙会称作“跟会”、“逛会”,和外地的“赶集”、“赶圩”是一个性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一直不够发达,商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较低。乡间的物资交流,大都局限在人流汇聚的集镇或水陆码头。但其人流及人气远不及规模盛大的庙会。除去祭祀神灵之外,商品贸易在庙会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农历三月二十五的凤翔城隍庙会,四月八的虢镇庙会,四月十五的横水麦王会,就是农人备战三夏的采购会,草帽仁丹也是紧俏品。秋收前,西府有大大小小的“山货会”,犹以农历七月十八宝鸡蟠龙的钟楼寺庙会为盛,会上摆满犁铧耱绳。青化镇,在每年的十月二十四都有四省骡马贩子云集的“西门庙会”。甘肃、宁夏、河南、山西等地的牲口贩子,会拉马拽牛牵骆驼,千里迢迢前来赶会。
青化古镇驴叫马嘶,称得上内地的“那达慕”草原盛会。古镇上撑满了布伞或张起席棚,大肉泡羊肉泡摊点香味扑鼻,炸油糕卖麻糖的摊点叫声不绝,卖胶鞋卖花布的摊点鳞次栉比。镇东南方位是一大片空地,有上万的驴、马、牛踢腾着,如庞大的鼓手队伍在敲鼓。马与马伸嘴嚼耳,牛与牛靠背厮磨,驴与驴瞪眼咬仗。主人与主人讨价,牲畜与牲畜耳语。一长者给后人讲授挑牛的诀窍:看齿看色看牛旋,看过蹄子再说钱。意思是说牛齿逢三破二齿、四岁四颗牙,八岁是满牙。买牛要买三岁牯牛,三岁牯牛十八汉么;毛色赤红的牛健壮最值钱,黄色的为老实牛,白色为孝帽头,买来会家破人亡;牛旋的谐音是“油旋”,表示着牛的顽强,也能给主人带来财运,望山旋、晒谷旋、丁字旋是好旋,没旋的牛疲疲沓沓;而牛蹄就像柱顶石,越大越稳健,蹄大如升要发家,一蹄有五趾为灵官牛,买来家运衰……原来,买牛的学问这么大、这么深。会上最忙的是经纪人,一头牲口卖了多少钱,外人是看不出来的,经纪人在袖筒中掐手指标明钱数,这叫“捏刍刍”。这么多的马,这么多的牛,几天就卖光了,交易额之大就可想而知。牛马驴骡是农民的帮手,是肥料加工厂,皮毛肉骨样样都是宝贝,且与之相关的兽医、皮匠、骟匠、绳匠、铁匠、屠夫,都依仗着它们过活。
这几年的青化骡马会已风光不再,牛马驴骡少得可怜,倒是粗狗细狗哈巴狗为患成灾,劣质食品、廉价衣物与即将淘汰的电器堆积如山。有聪明的农家,手握“庙会图”,天天去摆摊,也挣了个钵满盆溢,早早步入小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