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晋王社火
陕西蒲城县平路庙乡晋王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太子重耳,因兄弟争夺权利,相互残杀,追杀重耳,重耳逃亡到晋王村河滩躲难,屯兵养马,后回晋国继位为晋王人称晋文公。
因晋王村河滩地势险要,南是洛河天险,东,西,北有百丈多高的最佳地势,是重耳藏身屯兵养马的好地方,晋王河滩有当年安营扎寨遗址两处。原蒲城县文化馆馆长,蒲城县三家村人赵作雨在《逸文拾卒》一书中提到重耳到过晋城,在晋王河滩躲难,此书已在全国发行。晋王村村北也有当年操练千军万马的跑马场,在历史上也有重耳在外逃亡数年的记载。因此重耳在晋王村躲难是真实的,晋王村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晋王村早在战国秦和西汉时,人口就十分密集,繁荣,昌盛,因为村东有着大量的西汉贫民墓存和村角门外路西有大量的西汉火花骨灰公墓。从西汉到唐,晋王村周围已有大量人居住,它就是晋王东湾,晋王秦家埝和现铁路北单家埝、北埝上、王家庄子。可想当年晋王是多么的辉煌,晋王从唐朝前到清朝都是以陈虎呼的。
晋王村的“社虎”与众不同,在全国各地就是叫“社火”,几千年来延续至今。晋王村的社虎历史悠久,早至什么时间已无法考证,但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是很兴盛的。
晋王村的先祖有较高智慧和才能,在晋王社虎中体现了这一点,利用以轴心为重心作为受力点向上平行、发展、最少可装小孩童2个,最多可装32个。在晋王东社的双机子,西南社的老龙,西北社的轿车中体现了晋王先祖有着较高的聪明才智。再后来人们才发现以轴心为受力点在杂技高空椅中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并不是部分人们说的那样,“社虎”的桌子下有石头,这是很不科学的言论,晋王的社虎桌下是无任何配重的,更没有石头在下面。
晋王村的社虎以“险高及承重量大”而得名,并扬名周边各县。晋王的社虎历史悠久,晋王村的庙何时开始;晋王的社虎就何时开始。从古至今,晋王村每年打“社虎”的第一天,第一台“社虎”就要到三义庙去上香,求关公保今年的“社虎”平安无事及人身安全。也就是说,三义庙的修建是为了“安全”才修建的;由于晋王的三义庙在唐代修建的,那么晋王社火在唐代就有。
晋王社火在方圆百里非常有名,据说也是记载在陕西省民俗志里。自小记事起,说起耍社火、看社火,就知道是正月十五晋王村要耍社火了。小时候对社火的印象就是:锣鼓喧天中,出来许多许多的高跷、社火芯子,许多的穿着戏服、画着妆的小孩被绑在高高的有许多分支和花样的芯子上,下面被许多身强体壮的汉子抬着从村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下面的大人小孩在两边拥挤着,脸上带着不同的笑容排成人墙欢欢喜喜的看着热闹,许多的小孩手里还拿着糖葫芦、油糕之类的小吃……记得有一年,外婆带着我去看社火,外婆让我也去装社火(就是也去穿戏服,化妆,饰演芯子的某个角色),我赶紧说不去,因为害怕我的脚底下被打个洞,钉在芯子上(那时候我以为装社火的小孩是脚底下被打个洞然后插在铁芯子上被大人抬着让人看的);还有一个抬过来的大芯子,上面十多个小孩,芯子有点歪了,一边高一边低,我在旁边看着给外婆说,你看你看那个快要倒了,外婆赶紧唬我说,不敢说要倒了,人家打乱说话的小孩。我赶紧闭嘴了。社火的记忆好久远呀……
小时候是纯粹的看热闹,什么也不懂的。后来长大了,听老人们讲了些社火的看头,觉着还是挺有意思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用人台的社火,变成现在用车拉。节省了许多劳力的同时,感觉也少了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