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饶河戏_国际新闻

江西鄱阳饶河戏

国际新闻 2022-11-23 17:01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饶河戏县城的饶河命名。

早在南宋末年,赣东北城区就流传了南戏。1975年,在鄱阳县磨刀石乡殷家村出土的南宋洪迈后裔墓葬发现数十枚形态各异的陶瓷戏俑,足以佐证饶河人早在南宋时就爱戏。元明之际,饶河人又参接纳南戏、弋阳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南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及皮黄融汇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调。饶河调以其激越高亢的唱腔,粗犷豪迈的舞蹈,刚柔并济的表演,醉倒了饶河两岸的世代百姓。至今,民间仍流传“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身上来力气”的俗谚。到了清代,鄱阳县看戏学戏蔚然成风。农村里做屋架梁、婚庆祝寿、兴建学校、修路筑桥、参军升学以及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可以说戏剧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国后,饶河调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鄱阳县饶河调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全县有150多个业余剧团,1300多个串堂班子、太子班等季节性团体常年活跃庆饶河两岸的山乡湖区。2003年鄱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戏剧)之乡”。

明末清初,由于南戏四大声腔的互相影响和本省宜黄腔(今饶河戏二黄腔)的形成,加上众多外来声腔如楚腔、石牌腔、秦腔等在我省时来时往,促使江西的戏曲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继弋阳腔之后,江西又出现了一种“梆子乱弹腔”,随着“梆子乱弹腔”的出现,演唱乱弹腔的班社在我省各地纷纷组建。这种乱弹班多以发源地水系得名,并各自形成不同风格。如赣南的东河班,广昌的盱河班,修水的宁河班,上饶的信河班等。饶河戏因发源于鄱阳,故名饶河班。这种新起的乱弹班,以其丰富多彩的板腔音乐和悦耳动听的丝竹伴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道光年间,饶河班仿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在同一剧目中合腔演唱。与此先后,来自浙江的“浙调”、“采花调”,源于安徽的“老拔子”、“吹腔”、“石牌”等各种声腔陆续传入饶河班,促使饶河戏乱弹腔的最后定型。并强烈地冲击着单一的弋阳腔。这时,多数弋阳腔艺人为求生计,陆续加入饶河班改唱弹腔。并将仅存的高腔剧目《目莲》和所谓“江湖十八本”传入饶河班。加上由婺源徽班传入的昆腔,一个含高、昆、弹三腔合一的饶河戏终于形成,并以其崭新的姿态一跃而雄踞于饶河流域一带的农村乡间。

自乾、嘉以来,鄱阳乡间学戏看戏蔚然成风。有的乡民说:“一听胡琴响,喉咙就作痒”。乡民们以能唱饶河戏为荣,家中出了子弟或村上起了班子,亲戚六眷,邻村宗亲送礼放爆,披红挂彩为之祝贺。各种类型的饶河戏班和串堂班如雨后春芛,遍布全县每个角落,乃至 家喻户晓。咸丰六年(1856)鄱阳团林夏家村创办的第一届“目莲班”诞生。夏家“目莲班”共创办四届,创办时间分别为咸丰六年(1856);同治八年(1869);光绪九年(1883);宣统三年(1912)。另从我县枧田街乡梨家岭祠堂(同治甲戌年建造)戏台上各饶河班的留 字可见,仅枧田街乡的太子班就十几个之多。戏风最盛时往往名角云集,名班摆擂,打对台,赛技艺,打铳放爆,热火朝天,常有“深夜三更半,处处有戏看”,“戏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的盛况出现。与此同时,一批鄱阳籍的饶河戏名角,鼓师琴师不断涌现,使鄱阳的饶 河班子名声大振,享誉四方。

自咸丰以来,饶河戏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饶州府管辖的乐平、万年、余干、德兴、浮梁等地,远至安徽的祁门、至德。这时各地营业性的“长班”纷纷出现,他们不得不争先来到鄱阳这个“戏窝子”,花高价雇请鄱阳的名角、乐师入其班社,其中尤为鄱阳子弟搭乐平班者最多。如鄱阳的名小生王友发、郑瑞苼,花旦吴天水、陈桂英,老生王春去、鼓师夏义仓、琴师高金榜、王仕人等,均在乐平的“明经同乐”、“同春舞台”、“天济同乐”等班社中驮梁顶柱。王友发被乐平人喻为“活周瑜”。故常有“鄱阳子弟乐平班,日夜看戏当得饭”之说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