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兴的翁氏婆祠
陈泰兴的翁氏婆祠(延庆第)位于揭阳市区榕城东门的星辉里(新泰兴),是一座民居和祠堂合一的传统宅院建筑。
翁氏婆祠坐东向西(婆祠是女祠的一类,朝向多坐南向北或坐东向西),为潮汕传统建筑“四点金”(二进一天井,带两侧花巷),前阳埕西侧是一坐西朝东的排厝,既可作为翁氏婆祠的外照壁,又与南北二花巷将婆祠合围成星辉里宅院。翁氏婆祠大门石匾外侧阳刻“延庆第”三个金字行书,内侧阴刻“钱塘阃范”四个青字行书(其左署“民国十七年戊辰仲春月吉旦”,其右署“翁氏顺修祖婆自捐己厅”),这四个字是该建筑作为婆祠的标志之一。前厅两厅房为居室,天井两侧原为东西通廊,后改建为厢房民居。婆祠后部中厅为翁氏的祭厅,上悬“聚德堂”匾额(其右署“岁次壬午年仲夏立”,此堂匾为2002年婆祠重修时所立),祭厅后面案台上设有祠主翁氏的神椟,雕刻精致,神主正面署有“显妣 诰赠太宜人、号顺修、谥慈仁翁氏神主”。根据神主上“诰赠”等文化词语(明清两朝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明清五品官之妻、母封宜人),可知翁氏作为侍妾也能“母以子贵”(其第三子陈绳春任五品衔光禄寺署正)。据载,翁氏于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去世,民国十七年(1928)翁氏的孙辈(内门匾上对称“祖婆”,子辈则对称“阿婆”)建成延庆第。祭厅东西两侧厅房为居室,两厅房前面均有侧门与祭厅相通。婆祠南北两侧的巷厝也是日常居室。这座宅院外门匾署“延庆第”,内门匾则以“钱塘阃范” 标示为婆祠,是一座典型的民居与祠堂合一的宅院建筑。
这座婆祠的祠主顺修翁氏(1776~1847)是清代后期揭阳著名的“泰兴”商行老板和慈善家陈秋启(1768~1854,字振文,其裔孙称其为“发财祖”,清代《揭阳县续志。贤能》有传)的侍妾(俗称阿婆)。陈秋启有一妻一妾,嫡妻林氏(育二子二女),于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去世后,由翁氏(育四子一女)协理陈家日常事务。据泰兴陈氏族人介绍,陈秋启在清代后期堪称揭阳首富,他营建有陈氏祖祠“迪光堂”(建于1830年,在榕城北门妈前)以及今双峰寺后侧老泰兴的颍川故居、酉山书屋(建于1814年)、陈氏家庙“思成堂”(建于1841年)等多处祠屋,其家资之殷实,可见一斑。陈氏泰兴商行的繁荣兴盛,翁氏也是功不可没的(因陈秋启嫡妻林氏1835年去世,其嫡长子也在1841年陈氏家庙落成前夕去世,嫡次子陈瑞芝则在外为官),她贤惠大度,持家有方,帮助丈夫维持好泰兴行的日常运作和陈氏家庭事务,受到合族亲众的敬佩和拥戴,翁氏去世后私谥“慈仁”和门匾“钱塘阃范”就是裔孙亲友对她的褒扬。
“钱塘阃范”意为翁家女儿中的模范。“钱塘”是翁姓的一个郡望族号,这里指发源于杭州的翁姓(前文“颍川故居”中的“颍川”则是陈姓的郡望)。顺修翁氏是潮阳小南塘村人,据说她的祖先是从杭州经福建莆田迁至潮阳开基立籍的。“阃”是多义词,这里泛指妇女。这块匾额颇有特色,既赞美祠主翁氏、交代其籍贯,又指明了祠堂的婆祠性质,可谓辞约义丰。翁氏在协理陈泰兴事务的后期,已步入老年的她开始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一些事仪。虽然她是陈泰兴的重要人物,德高望重,但侍妾身份是她的“心结”:在封建宗法社会中毕竟嫡庶分明,祭祀中有“阿婆孬入祠”的金科玉律,这对她来说是名德不称。考虑到自己以后的“血食”(受享祭品)问题,翁氏决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嘱咐子孙为自己建造专用祠堂。
在明清两朝,庶系子孙为女性祖先建造专祠(婆祠)的做法已属“另类”,而侍妾为自己倡建专祠以便更“正式”地享受子孙的祭祀则更具有挑战封建礼教的意味。但网接下来咸丰年间(1850~1861)泰兴陈氏发生的变故(1854年陈秋启去世,陈家又耗巨资帮助陈秋启嫡次子、时任广西梧州知府的陈瑞芝平乱和振济当地百姓),给泰兴陈氏造成极大的冲击,使营建婆祠的计划搁浅,直至1928年翁氏婆祠才建成。虽然距翁氏去世相隔已超过80年,但翁氏的裔孙并没有忘记自己祖婆的仁德和建祠的意愿,特意立匾“钱塘阃范”明示“翁氏顺修祖婆自捐己厅”并名其祭厅为“聚德堂”,以作长久的纪念。演绎着陈泰兴翁氏祖婆很多“聚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