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百年年戏文化
“耍正月,闹二月,带带拉拉到三月。”这句民谣说的是过去人们在过年时图喜庆、图热闹,喜爱看大戏的心态。大戏指拉场戏、二人转、高跷、舞龙等盘锦人喜闻乐见的节目。那么,盘锦的年戏历史有多久呢?提及此事时,总有人眼角谈谈,嘴角嘘嘘。因为太多的人认为在这个建治短(1906年始设盘山厅)、开发较晚的地方,特别是城市,年戏根本没多少年历史,更谈不上什么年戏文化。实际上,在我们这座由多种民族性格、人文精神、文化模式构成的城市,年戏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非常精彩,它的历史起码在300年以上。
盘锦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民间文艺团体,由于本境区划变更频繁、复杂,所以很难统计清。但其中最富民族气节的一支当属“双菊班”了。因为该团体成立于1931年冬月(地点在盘山县第一区榆树堡村孤家子。今吴家乡),原名为“霜菊班”,名字就是“九月寒菊傲霜独放之意”,并暗寓保护民族气节,誓死不当亡国奴。后来为在日伪残酷统治下保护自己,取谐音,才改为“双菊班”。他们农闲时排练,在腊月和正月演出,地点有盘山县城、田家坟(现田家镇)、田庄台、二界沟等地。演出范围有评戏和二人转,包括西厢记、燕青卖线、八郎探母、六月雪窦娥冤、卖油郞独占花魁、杜十娘努沉百宝箱等50多个剧目。演出时,他们常把新编的顺口溜穿插进节目中,用来抨击时弊和痛斥日寇,目的是唤起民众觉醒。比如他们给盘山抗日义勇军编的顺口溜——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北乱了套。“青山”当司令,又把“北风”调。说去打鬼子,连夜往南造。先打田庄台,后进财神庙。半夜去偷营,鬼子睡大觉。先放“二踢脚”,随后放鞭炮。鬼子蒙了门,吓得哇哇叫。自己打自己,完全乱了套……其中的“青山”和“北风”,就是义勇军的将领项青山和张海天。1938年,“双菊班”被迫解散,盘锦人民也缺少了一道红色“年宴”。
盘锦最有名的年戏,莫过于大洼县西安镇的上口子高跷了。因为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清康熙十二年,上口子就有从关外来的青年兰小二(艺名),在邻地海城学得满身绝活后,回当地收徒,办起了“兰家班”。从此,上口子高跷会成立。后来,这支高跷队在辽河两岸名气越来越大。但多是每逢年节由大户人家和有权势的捐钱组队,给有钱人演出。1948年,盘山县解放。上口子村农民会会长郭敬柏又开始组织高跷队,每遇年节就和另外几伙高跷队到田庄台参加高跷会,给群众演出。尤其是1958年冬到辽阳参加群众文艺汇演大会上,其精湛技艺还荣获表演奖。后来高跷队增多,演出范围也拓宽,增加了拉场戏和评剧等节目。活动范围发展到鞍山、营口、锦州等周边地区。他们辈辈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绝活包括拿大顶、叼花、倒立。还有高空下翻,鲤鱼打挺,全国也没几个艺人敢做。由于上口子高跷风格喜庆热烈、幽默滑稽,服饰亮丽,化妆俊美,技艺精湛,被誉为“辽南一枝花”,已成为全辽宁的年文化盛宴,还有了很多追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