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之湖南结婚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使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也因地而异的呈现缤纷状态。湖南的结婚习俗也很多,而且聚居在湖南的少数民族也不少,但现在德国网德国双元制只重点介绍湖南汉族的结婚习俗,仅供大家加深对的了解。
湖南婚嫁习俗之汉族:
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湖南婚嫁习俗之哭嫁: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的习俗,特别是郴州、永州、衡阳一些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
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要是不知道结婚的看到这种场面,以为遭受到了不幸伤心而哭。
哭的内容步骤繁琐且多,如哭爸妈、哭舅爷舅娘、哭弟弟妹妹、哭爷爷奶奶等等,要是在现场看的话估计你也会跟着哭起来,那场面相当的震撼。也有把出嫁前晚的礼仪、开脸、梳头、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
到了晚上,哭嫁到达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统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
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泣,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更有甚者有一些人职业就是哭,比如把它们请来当伴娘或者伴郎。
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不过在某些偏远地方现在还保留这项习俗。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