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_国际新闻

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

国际新闻 2022-11-23 17:08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傣族是我们非常了解的一个少数民族,从小时候的课本上就能了解到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傣族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少不了乐器的伴奏,本期带你了解常见的傣族乐器。

  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

  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以前主要流传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在云南,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近年来在国内外颇受瞩目。

  葫芦丝属於簧管内乐器。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竹管插入葫芦的一端有簧片。中间竹管为主管,两边为附管,主管上开有七个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无按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下固定音,用作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因为它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亲柔而得名“葫芦丝”。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巴乌流传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间,是一种弹簧震气吹奏的乐器,外形类似笛子,常用于自娱自乐性的独奏,极富民族特色,但在云南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象脚鼓的敲奏方法十分丰富,往往随表演情绪需要而指、掌、拳、肘、脚并用,鼓点纷繁多变。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甩鼓、摇晃转身等动作,十分诱人。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

  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现在,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

  击鼓人夹鼓于左胁下,双手击鼓面。击鼓前,要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哄鸣悦耳。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着。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

你可能也喜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