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七体的特点,七种形态的汉字历史
我国汉字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七体,就是指汉字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七种字体。
那么汉字七体都有什么特点呢?让带你一起探索。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演变过程出现过的七种字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汉字七体”,按其出现的年代来排序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及行书大体与楷书并行。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在我国殷商后期时形成。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甲骨文在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是对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字体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团块笔画逐渐线条化,曲折笔画逐渐平直化,整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更加多样丰富。
小篆:
秦朝统一后,由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而成。其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小篆讲究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小篆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小篆的另一个特点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在轮廓、笔划、结构方面逐渐开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