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景点 半坡博物馆
西安,古时候被称为长安——帝王之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最佳旅游胜地。西安的许多旅游景点闻名世界,非常受国际友人的青睐。接下来,来为大家呈上西安旅游景点大全,一起来看看!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有6000年历史。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博物馆1958年对外开放,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分为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辅助陈列。
馆藏文物
半坡博物馆收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品2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
半坡博物馆的遗址大厅内保存着原始村落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房屋、窖穴、圈栏及大围沟等遗迹,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反映半坡人的生产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制度。半坡基本陈列展出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现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艺术创造。原始社会史陈列,通过中国各阶段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标本和数百件文物,介绍原始社会从人类出现到氏族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解体的全过程。
人面鱼纹盆
自1955年出土以来,半个多世纪中,研究这种人面鱼纹的看法,已有20余种,但没有哪种成为不移之论。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
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遗憾的是《西安半坡》发掘报告缺少对该件器物的完整介绍,从散见的文字和器物图片观察,该器应是:泥质红陶、黑彩、腹微深、底略平。沿面黑彩以箭头和短直线分为四个单元,盆内壁及近底处绘制人面纹和鱼纹各二,两两相对,两条鱼纹是以线条勾出的简笔画。两个人面纹面部作圆形,头顶三角状发髻,发髻外围以类似鱼鳍的带刺三角形装饰;额头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圆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T”字形;嘴巴是以留空的手法用对顶三角表现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双耳处有相对的两条小鱼,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图案。
据统计,有关论文不下数十篇。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说、权力象征说、外星人形象说等。
鱼纹彩陶盆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高17厘米。鱼纹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鱼的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形态为圆睁的眼睛和大张的嘴巴。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如是介绍:汲水器,细泥陶或细砂硬陶,红色,制作精美,部分器表饰彩;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两侧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装饰左向倾斜的细绳纹,器型变化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葫芦状等。遗址出土的形大而质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较小而质粗,平均高30~40厘米。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来,就引起人们对其功能和用途的种种推测。最初,是把其当做汲水器认识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质地细密可防盛水外渗;用绳拴在环耳上放进水里汲水时,尖底先接触水面,继续放入水中后,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轴翻转,使水灌入瓶内,而当瓶水渐满后,由于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提出水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认识后来被实验考古所颠覆,上世纪80年代末,半坡博物馆与大学的相关人员合作实验,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动翘出水面,因而无法自动把水灌满。而且双系系绳提抬满瓶水时,同样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与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诸种说法。
实用信息
交通
公交:乘坐105路、269路、406路、416路至半坡博物馆站下车可达。
门票
普通票:35人民币 (3月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普通票:25人民币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周一~周日)
开放时间
08:00-18:00 (3月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08:00-17:30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