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是个长相丑陋的奸臣,为何能迎来时代的变
,西汉时期长陵人,西汉初年、宰相,孝景同母弟。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传统观念中,中国的国学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是起源于时期,而促使汉武帝霸处百家独尊儒术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对此,儒学界将其捧为半圣人,后人也对他青眼有加,甚至汉武帝也称其为国师。
然而,让人惊愕的是,在记录历史时,并未将董仲舒着重突出,甚至只是将其列入合传。须知,连此人都有精彩表现,然而董仲舒却在笔下似乎平常,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惑。
事实上,太史公此举并未疏忽,真正率先推广独尊儒术的人并非是董仲舒,而是另有其人,因此太史公并未高看他。且有趣的是,这位首创者不仅长相丑陋,其风度略显猥琐,远不如董仲舒,而且此人还是大名鼎鼎的奸臣,此人就是正剧中的小丑人物,田蚡。一个小丑般的人物,居然迎带来了时代的改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记载,田蚡出生年月不详,其人乃长陵人,为王美人同父异母的弟弟。王美人美貌绝伦,田蚡却是相貌丑陋,号称,望之让生厌。然而,此人虽然相貌丑陋,但却颇好文词,不仅,而且擅长应景。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田蚡年少好赌而且烂醉,对坊间游乐之事格外上心,也有学者称其为流氓出身。
流氓亦有转运之时,王美人机缘巧合下进入皇宫,又恰巧受景帝宠爱,甚至还有了皇十子。因受姐姐庇护,流氓田蚡转眼之间成为了郎官田蚡。
不过,田蚡此人颇擅长进退之道,虽然身份转变,但是对待上级却极度恭顺。史记有载,在魏其侯当大将军时,田蚡频繁出入窦婴府中,而每当陪侍夜饮时,田蚡必定跪拜起立,宛如窦婴之子孙辈一般,其行为真可谓是恭顺。
及至景帝后三年,驾鹤西去,太子刘彻成为了新皇,王美人也因此成为了。这一场大变,立刻使得田蚡也水涨船高,顷刻之间,他亦成为了国舅大人。
身份地位提高了,但田蚡其性未改,昔日之流氓本色尽显无疑。在那段时间当中,田蚡大规模收受贿赂,并且大肆安插朝中人手,而且还美其名曰,帮助王太后安插自己人。一时之间,朝廷中政以贿成,一派乌烟瘴气。
虽然田蚡甚嚣尘上,可惜,其头顶却始终有一片乌云,这片乌云并不是刘彻,而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
据史书记载,太皇太后此人权力欲望极强,早在景帝时期就干预朝政,杀死了。当田蚡甚嚣尘上时,太皇太后也开始将目光盯上他,并且多次与其交手,田蚡皆不能与之抗衡。
作为一个昔日的流氓,田蚡自然不甘居于人下,于是,此人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而此项运动在史书中被称为建元新政。
很快,时间来到公元前140年,这一年也是汉武帝的建元元年。恰在此年,汉朝宰相因病免职,太尉与丞相之位相继空缺,田蚡自然对此垂涎有加,欲夺丞相之位。
田蚡的门客籍福却劝说,魏其侯窦婴显贵已久,人才往往恢复于其人,田蚡不能与之相较。或许可以将丞相之位让于他,以此获得两人关系改善,而且还能博得礼让之美名。田蚡自然生以为然,于是就将丞相之位推荐给窦婴,两人也因此结成了友好关系。
有人曾提出,田蚡此人一直所求甚大,因此,决心兴起一场改革,以此来压制太皇太后权力。于是,田蚡拜见窦婴,向其提出复兴儒学,并且以儒学为正统,推广一场新政治。客观地说,此举大体就是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身。
其实,窦婴此人本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是真正的窦家人。然而,由于太皇太后过于喜爱黄老之道,并且逼迫自家人人人皆学。窦婴年幼时也深受其害,因此不仅没有爱上,反而却喜欢上了儒家,并且深以为黄老之道不可。
加之田蚡之前让相之壮举,窦婴决心与田蚡共同推动改革,将黄老之学逐出政治朝廷,然后奠定儒学正统。如此一来,无黄老之学,太皇太后将无法以学术影响,田蚡也将得以伸展权力之威风。
二人立刻找汉武帝上书,并且历数儒家之优势,劝说武帝改革。不仅如此,二人还推荐了赵绾和王臧二人,两人一人当了御史大夫,一人担任郎中令。随后,这两人又请出了他们的师傅申培公,以这位老前辈来负责定制儒家礼仪。
在此项运动中,具体的措施有设立名堂,而且废除关禁,甚至用礼法来规定朝堂礼仪制度。对此,田蚡并不关心,不过,他却重点提出,在改革开始时,由赵绾和王臧借改革之机提出,自此以后,所有的朝政大事,皇帝无需请示太皇太后。
可以说,这场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是汉朝的第一次尊儒行动,然而,其内在实质却是田蚡针对太皇太后夺权的政变运动。
在谋划妥当后,终于在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当众提请汉武帝专权。然而,田蚡等人终归低估了太皇太后之权威,此事并未成功,相反惹的太皇太后大怒,不仅以贪污罪处死两人,而且还在愤怒之下解除了丞相与太尉的职务,田蚡一夜之间沦为普通人,仅仅只有一列侯的身份闲居在家。
到此为止,汉朝历史上第一次独尊儒术的行动失败,而汉武帝也再度为太皇太后掌控,黄老学说依旧为国家主流。
不过,就事件本身而言,这场运动本身也并非是学术运动,更不是一场进步意义的运动,这只是一场夺权斗争,运动发起者田蚡是一个奸臣。
不过,田蚡虽然失败,但他却为汉武帝心中种下了儒学的种子,并且为后来董仲舒的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