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 他们为何

世界历史 2022-07-26 17:1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对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大军还有百万,为何没有赶来救呢?

  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开始向北京进军。

  此刻,尽管大明的已在农民军与清军的连番打击下损耗大半,但其名义上仍然拥有号称百万的大军,至少尚有一战之力。

  可是,短短一个多月里,起义军就挺进一千多公里,攻下了坚固设防的北京!

  其间,大明根本没有组织起大规模抵抗,号称百万的大军似乎不见踪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拒绝集结大军的崇祯

  早在李自成发起攻势之前,总督陕西军务的兵部右侍郎余应桂就提出了集结大军的建议。

  余应桂上奏:李自成军号称百万,不是闹着玩的,“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应该让、及高杰、、、刘泽清等各路大军集结到真(定)保(定)之间,由或王永吉持尚方宝剑,并力对抗李自成。

  比之当时朝堂群臣不痛不痒的上奏,这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了。

  可是,余应桂得到的回复是一顿痛斥!

  原来,当时,战死,余应桂奉命前去接替孙传庭总督陕西。

  可是,崇祯只给了余应桂1000人,所携带的钱财也只够这1000人的饷银。余应桂赶到山西时,发现陕西已经基本被李自成搞定了,他这千把人不够人家塞牙缝,便停留在山西不敢走。

  因此,崇祯对余的回复是:你总督陕西,却既不敢入秦,又不积极部署河防(那么点钱,怎么部署呀),却空谈起这些事情来!庸怯可知!

  崇祯之所以拒绝余的建议,倒不完全是因为余没去陕西。

  事实上,当时的崇祯,有自己的考量。

  崇祯的算盘

  要调动大军,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当时,吴三桂正在宁远,承担着抗清的任务;左良玉在当年一、二月时,仍与在湖南作战;其余各将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集结大军,意味着直接放弃全国各地的若干战场,代价太大,不到不能这么干。

  而当时的崇祯,并不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

  “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山西是当时的关键。

  如果李自成不能控制山西,专从河南进军,侧翼受山西明军的威胁,农民军的千里纵深将变成千里正面,十分被动。(当年时犯过的错误)

  因此,山西的得失是大明能否防御李自成的关键。

  而当时,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本就是边塞要地,是重兵所在,雄关强兵,不怕李自成来。

  明军最担心的是自太原出井陉,走保定攻北京,这是最近的路,也是明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

  不过,依托太行阻隔,明军只要集结重兵于真定、保定,堵塞井陉口,就能防住李自成。

  而且,“且谓真保不支,犹可调宣、大兵之半以援畿辅也”,即便井陉阻不住,从宣府、大同抽调一半兵力,也足以防住李自成。

  看起来,依托太行山的阻隔、雄关坚城,明军即便不调动吴三桂、左良玉等部,也依然足以防御李自成。

  事实上,当时大明尚可阻击大顺军,不单是大明如此看,就是大清也是这么看的。

  当时,以的名义致书李自成,表示要“协谋努力并取中原”。可见:大清判断大明与大顺的战争形势仍不明朗,至少不可能短时间结束,否则,也就不必了。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进展

  首先出人预料的,是李自成的进军路线。

  李自成除以刘芳亮率军自河南进军外,自率主力,直接进攻明军“天下重兵所在”的大同、宣府、居庸关方向!

  很快,李自成就吃了个瘪。

  在宁武,由于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军苦战四日,伤亡万余人才破城。

  李自成等人:宁武虽破,但农民军受床以深。前面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数据来自《明季北略》,应是“号称”数据),如果都像宁武这么打,我们还有什么什么机会?不如先回陕休息,以后再说。

  可是,历史在这个时候,仿佛给李自成开了一个外挂。

  此后,大同、宣府、居庸关、昌平等地文武纷纷不战而降!

  原本被认为是“天下重兵所在”的各地,连打都没打,就瞬间投降了!

  这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变化,使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崇祯调兵

  形势陡然变化,崇祯被迫开始不惜代价调兵了。

  这个时候,左良玉等人是远水难解近渴了,不过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等人还可指望!

  可是,这是一次仓促无果的调兵。

  如果吴三桂只率精骑来援,应该是赶得及的。

  可是,现在吴三桂是要放弃宁远!

  明军在辽东实施的是“辽人守辽”的方略,宁远的将士多是辽东人。

  他们在辽东与清军常年血战,将士们当然不放心将家属、居民留给清军!

  因此,吴三桂带着宁远居民、家属50余万人缓慢迁徙,每天只能走数十里,到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此时李自成已逼近北京。

  吴三桂是行动缓慢,刘泽清则是调头走了。他从彰德到临清,不敢北进,大掠一番后南逃了。

  只有唐通带了8000兵抵达了彰义门,但很快就受不了宦官的鸟气,率部去了居庸关,并于不久后加入了“迎闯王”的队列。

  调了半天兵,调了个寂寞,一个兵都没调过来!

  迅速破城,崩盘

  即便如此,北京毕竟是经营二百年的统治中心,城防工事坚固,依常理,守一阵子还是可以的。

  只要守一阵子,崇祯依然可以指望调兵来救。

  然而,一切再次出乎所有人预料。

  李自成一抵达北京城,城外的三大营就投降了。

  此时,李自成仍然没有破城把握,提出条件,只是要求分陕为王。

  可是,很快,守城明军纷纷投降,守彰仪门的开门,京师陷落。

  自17日抵达北京,到19日晨破城,不过1天多,就算人家想来救也来不及呀!

  大明,亡了。

  积弊总爆发

  事实上,完全不必为“百万大军”没有赶去京师救援而遗憾。

  因为:这“百万大军”,后来绝大多数都麻溜降清了。

  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几乎等于零。

  大明已经失去了军心。

  大顺军进攻宣府时,总兵投诚,巡抚朱之冯悬赏守城,“无一应者”。

  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守城将士不用命,任凭鞭打也无济于事。

  而一路之上,明军将领更是投诚的领头人。

  一路之上,明军的总兵、副将,能躲则躲,躲不开的就麻溜“迎闯王”。

  这一切,其实是大明积弊的总爆发。

  大明的卫所兵不堪用后,自开始,大明逐渐依赖募兵。

  ,一度改善了明军的战斗力,但其弊端很快体现出来。

  一方面,后来的将领不像戚继光一样严格招募,募后也不严格训练,因此,募兵的成分非常混乱,战斗力很差。大部分募兵其实就是破产农民,他们对大明谈不上什么忠诚,反而更加容易受到农民军政策的影响。

  另一方面,兵为将有,大军成了将领们的私人财产。

  因此,士兵动辄哗变,将领拥兵自重,是明末大军的常态。

  而大明长期以来的以文制武,以太监干涉军事,以及崇祯滥杀大臣等问题,也使武将对大明毫无忠诚可言。

  而先降的白广恩劝降大同姜穰时的信件,则说明了明军将领的态度:我辈为文官所抑,跟狗马差不多。现在闯王强大,朝中奸佞当道,我们即便立功,也会遭到奇祸!

  如此将士,虽有百万,又有什么用呢?

  崇祯有号称百万的大军,却根本指望不上。

  后来的南明代廷,指望得上的只是大西、大顺等“贼军”余部,而正规明军,投降得都很麻溜。

  如此大明,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