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 嫁妆里边为何都有一条开
对古代出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父母为什么都要准备一条开裆裤?这个裤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系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在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严重影响下,结婚对象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父母长辈手中,枉顾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以致造成了诸多感情悲剧。行至,统治阶层甚至将这种婚姻制度予以国家和律法层面的约束,明确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古代婚嫁情形
但在实际操作中,诸如“与祝英台”、“张生和”这等悲剧故事毕竟是少数存在,如此婚姻制度的存在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封建女性在出阁前几乎都处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状态,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规范早就深入骨髓,类似现今女性的诸多棱角、脾气几乎全都已经消失。这样的女性出嫁后,只懂得相夫教子、奉行孝道。所以,那时候的婚姻只要男性原因,基本都会经营成功。
封建女性形象
然后,让父母长辈掌握婚姻对象的选择权,乃系“仁义礼孝”思想的基本要求。再者,父母长辈毕竟年龄大、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较多,有能力为女儿选择幸福。
最重要的是,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这种在现今社会仍然有一定道理的嫁娶选择原则,能够让几乎所有人放弃对爱情的奢望,任由父母长辈为自己选择一个最合适、最可能幸福生活的家庭。
但同时,这种罔顾男女双方主观感受的婚姻制度,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古代女性在出嫁之前,除了自己的父兄外,几乎从未见过其他男性,再加上成婚之前的恋爱过程被硬性省略,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新婚丈夫,如何顺利完成出嫁女性最主要的任务——繁衍后嗣,就成了出嫁女性和其母家女眷必须考虑的关键事宜。
再加上封建社会男女成婚年龄的严重偏小,14岁就已经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再加上传统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的严重制约,新婚男女对突然到来的“夜”几乎都处于初次接触的懵懂、探索阶段。
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之下,从未蒙面的少年男女被立马送至洞房,行夫妻之实,一举冲破自幼被灌输的封建束缚,难度会有多大,可想而知。“数夜不成事”乃至“尚嫁良久,仍未成事”,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传统礼法认为,“婚礼者,将合,上以事宗庙,而已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繁衍后嗣乃系婚姻的两大根本目的之一。可怜最基本的夫妻之实都无法顺利完成,繁衍后嗣不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吗!
为知道决这种封建制度下必然产生的“不便”现象,“开裆裤”这个绝对有破天荒意义的“工具”就出现了。行至清代,“开裆裤”这种令人疑惑不解的特殊物品,几乎成为了女性出嫁嫁妆中的标配。
新婚之夜,新娘将“开裆裤”穿上,既省去了女性最艰难的配合阶段——宽衣解带,又充分保证了男性的顺利成事;既充分保证了女性对封建礼教的绝对尊重,又能顺利完成繁衍后嗣的必要过程。
也就是说,“开裆裤”是封建婚姻过程中,一把打开男女之间关系的钥匙;一把直接拉进新婚双方距离的有力武器。如此操作,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现代人看来,也足以令人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开裆裤”无疑是最为实用的嫁妆。
诚然,“开裆裤”这种既荒唐又无可奈何的嫁妆,乃系封建婚姻制度约束下的必然产物,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婚姻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甚至是对女性尊严的严重践踏和侮辱。与其感叹古人采用“开裆裤”的智慧,还不如叹息封建制度对古人的无情逼迫。科学、合理、人性的婚姻制度,开放、实际、自由的思想观念,才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孟子》、《清代野史大观》、《大清律例·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