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共有几位帝王?为什么只有四位拥有官
西汉是在之争胜利后建立的,上承,共历12帝,享国210年,与统称为。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谈起关于的庙号这一话题,或许在我们印象里,皇帝拥有庙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多我们所熟知的皇帝,我们都是直接以庙号来称呼的,像唐太宗、、等等。很多时候我们或许连这些皇帝的本名叫什么都不见得能想得起来,但是却能对他们的庙号脱口而出。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其实最开始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早期,在强盛的西汉时期,虽然拥有着许多可以说是明君的皇帝,可实际上,西汉王朝总共的12位帝王中,真正拥有官方庙号的其实只有四位。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明确庙号是什么。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庙宇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而在商朝时期,庙号已经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了,商朝人为了祭祀的方便,所以只会为那些对国家有大功、而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特别追上庙号,以此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的意思。
不过由于建立秦朝之后认为为先君上庙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的不敬行为,所以在秦朝时,秦始皇一度废止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在秦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汉朝,又重新捡起了拥有悠久历史的庙号制度和谥号制度。
而在西汉之时,汉朝还是对庙号这一制度保持着商朝时期的初衷,于是对庙号的给予变常慎重的一件事。加上西汉前期崇尚,于是对于周礼中的七庙制度并不重视,所以很多皇帝不但为先帝立庙而且还为自己立生庙,因此导致西汉国内到了时期居然有多达一百七十六处帝庙。
虽然帝庙很多,但由于西汉的长安城并没有设立统一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庙,这些帝庙便代为行使了宗庙的职责。但大量的帝庙的存在为西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庙宇需要专人看守和打理,再加上每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这使得汉王朝形成了一种“事生如事死”的滑稽局面。
所以,到了汉元帝时期,便开始按照儒家的礼法来对汉朝的宗庙制度进行修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百官们都对于哪些皇帝的庙宇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拆毁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丞相等人认为,刘邦作为建国者受命于天,所以应当将其庙定为太祖庙;而大司马等人认为在位期间既施行德政又坚持节俭朴素,所以应该把他的庙定为太宗庙;廷尉尹忠等人认为击败匈奴维护统治应该把他的庙定为世宗庙。
于是最后汉元帝便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的庙分别定为太祖、太宗、世宗庙,而其他的帝庙则全数拆毁,包括在各个郡国所设立的帝庙也一并拆毁。所以汉朝的庙号制度,实际上一直到了汉元帝统治时期,才真正开始走上正轨。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汉时期的庙号设置便就此一锤定音了。
事实上,西汉诸位皇帝的庙号在之后其实发生过好几次调整。而我们开篇便提到过,西汉拥有庙号的只有四个。但实际上在西汉时期,拥有庙号的并不止四个。
因为在时期,根据的意见,又把的庙定为中宗庙,并且把汉元帝的庙定为高宗庙,也同样进行祭祀,之后和汉平帝也都曾得到过“统宗”和“元宗”的庙号。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都被取消(因为这些皇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太多可以与前面四位相提并论的作为),所以最后西汉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也就只剩下了开国君主太祖刘邦、实行德治开创的太宗汉文帝、击败匈奴开拓西域的世宗汉武帝、以及实现了中兴守成的中宗汉宣帝。
因此,西汉时期之所以拥有十二位皇帝却只有四位皇帝获得了庙号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西汉由于对商朝时期庙号制度的继承与坚持,所以对庙号的设置十分严格与谨慎,另一方面是因为太多的宗庙的设置不利于国家节省开支,所以不宜设置过多庙号。而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其成就又过于突出,所以也就造成了西汉十二位皇帝却只有他们四个获得了庙号这一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