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贵母死制?北魏为何会出现如此残忍的

世界历史 2022-07-27 10:3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北魏时期出现了因为儿子的尊贵而必须处死母亲的的制度,即子贵母死制。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有“母以子贵”,指的是母亲可以凭借儿子(的尊贵)而得以显贵。本来是一种母亲享福的美好。然而北魏却出现了子贵母死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何为“子贵母死”

  1、“子贵母死”的前朝案例

  子贵母死制度是指立太子后,将其生母杀死的制度。最早实行立子杀母的是。在巫蛊事件中,太子、卫皇后相继自杀身亡,太子母族势力被清除。

  汉武帝立幼子为太子,由于刘弗陵年龄尚小,为防止刘弗陵母亲会专权动摇天下,杀其生母。但是仅此一例,并未形成制度。

  2、当偶然成为必然,当特例成为制度

  将子贵母死制度化的是北魏时期,具体说来是北魏道武帝。为了推动北魏从部落联盟的氏族社会向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迈进,拓跋珪采用了这种残忍冷血的手段清除障碍。

  从道武帝开始,子贵母死制度成为北魏易代之际的惯例。尽管后来已经不存在母族部落势力干政的可能,杀死的生母已经完全变成了打击政敌的一种手段。

  二、对“后宫”的担忧引发的惨剧

  1、部落社会女性地位高威胁君权

  限制后权是以后实行“子贵母死”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直接原因。

  鲜卑族在拓跋魏建立以前仍处在一个氏族社会,过着游牧生活。部落的联盟(联姻)使得鲜卑妇女拥有较高的地位,她们在社会生产及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妇女对拓跋鲜卑政权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拓跋鲜卑的皇帝都被皇后所杀,比如桓帝的皇后弄权,在平文皇后死后,祁氏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因此作为北魏的统治者,不会眼睁睁看着后宫肆意把权力的触手伸进自己皇权的领域,从而不得不对其加以限制。

  2、专权引发君权猜疑

  与后妃紧密相连的外戚诸部落对皇权也具有很大的威胁,也是促使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建立北魏政权之前,鲜卑族只是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各部落首领都有很大的外倾性。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当时北魏可谓“母强子立”,那时他们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受到母族或者妻族的影响甚至干预和把控,妻族或母族也往往通过他们来控制拓跋部内大事。而此时北魏的妇女并没有像中原妇女那样受到“”等伦理和礼教的约束,所以干涉朝政的行为十分容易和常见。

  由于母族和妻族对于政权的重要影响,外戚常常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借着自己嫁过去的女儿对拓跋鲜卑的统治进行干预和影响。拓跋鲜卑为了自己的皇权不得不采取措施,所以容易出现“妇女篡权,君主诛杀”的“斗争”,比如拓跋力微杀死神元皇后,就是因为窦氏召自己的两个儿子进宫准备篡权,被拓跋力微杀死。

  道武帝诛杀自己的皇后神元皇后窦氏可以看作开了“子贵母死”的先河,之后的北魏帝王都或多或少学习和继承了前面君主的经验,这个偶然就被作为制度保留和传承了下来。

  3、早年的阴影产生的心理扭曲

  道武帝早年的经历也是他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一个重要原因。

  早年间因为母亲擅自做主,他很可能是在母亲及贺兰部的左右下,父请降,而让自己成为了亡国奴,被流放。在道武帝结束了在中原的颠沛流离后回到了故地时,他是在自己母亲贺氏的保护下登上王位,也是在贺氏的帮助下摆脱了其他联盟部族的“压迫”与威胁。

  虽然贺氏帮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但是她的、她的巨大的影响力却被道武帝拓跋珪看在眼里。他深深感受到母族的势力对自己和这个政权的巨大威胁。他的担心最终转化成了这个毫无人性、冷血残忍的制度——子贵母死。

  三、冷血制度的“起起落落”

  1、孝文帝力行铲除该制度

  这个残忍的制度在孝文帝时期几乎被全面禁止。孝文帝立“性不妒忌”的为皇后,当有改变因妒忌而引起的后宫纷争之考量,以使“久乖阴德”的后宫弃旧迎新,防止后宫悲剧继续发生。孝文帝立皇后重其品性,是具有深长的意味。

  同时,这次所立皇后,也是北魏第一次通过正常途径、且主要按照皇帝意愿选出的女性,再结合孝文帝“改定内官”确立后宫等级秩序这一措置,同时结合太和十九年九月“(皇)后率六宫迁洛阳”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认为,皇后开始成为后宫真正的主宰,这事实上已在后宫建立起比较有效的约束机制。

  2、残酷制度死灰复燃

  冯死后,后宫虽经孝文帝整顿,但历史的惯性不可能让后宫立刻改头换面,特别是把子贵母死制度利用到极致的冯太后。,可能还会有人不识时务,援引这种制度作为邀宠的凭借。

  比如冯太后的侄女冯昭仪。综合相关史料看,宣武帝母高后被杀、皇后被废为庶人、太子恂被废杀,这几个看似互不连属的事件,其实都有冯昭仪的幕后黑手在作祟。而她的终极目标,竟是试图盘活子贵母死制度,重新演绎冯太后的故事。

  3、“子贵母死”在北魏的彻底废除

  这一制度最终被废止是在北魏宣武帝()当皇帝时。作为笃信的帝王,他性格温顺,宽宏大量,践行佛教所说以慈悲为怀,所以厌恶这种习俗;再加上十分宠爱自己的胡皇后;自己的朝臣也有相当一些反对继续执行这样一个灭绝人性的制度。于是,“子贵母死”终于得到废除。

  四、分析

  1、为了统治牺牲亲情,得不偿失

  首先造成就是父子反目,进而引发了政变。北魏天赐六年(409),道武帝决定立长子为皇储,于是依“子贵母死”制度,赐拓跋嗣之母刘贵人死,拓跋嗣对其父的做法难以理解,被迫出走。

  道武帝不得已,就打算改立次子清河王拓跋绍为皇储,因此又将清河王绍母贺夫人囚禁起来,准备杀死。后来贺夫人密派人送信与其子清河王绍,拓跋绍闻信,即与帐下密谋,发动政变,将道武帝杀死。清河王政变后来被拓跋嗣平定,拓跋嗣成为北魏王朝第二代皇帝——明元帝。道武帝不仅和两个儿子关系破裂,还最终惨死在自己设计的制度之下。

  2、矫枉过正,物极必反

  其次就是让丧母储君的乳母或保母得以登上政治舞台,甚至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母权专政,即乳母或保母专政。有的人甚至凭借这个漏洞成功。其结果依旧是“后宫干政”。事与愿违,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道武帝设立“子贵母死”制度后,身后各代都严格地依制执行,但丧母的储君大都年龄幼小,不得不需要乳母或保母的抚养照顾,储君对自己的乳母或保母自然就具有了如母子般特殊的感情,一旦即位后,念及旧情,很多皇帝都会把自己的乳母或者保母立为母后或者皇太后。

  原本地位卑微的乳母和保母在日后为皇帝择后宫、立储君及其他朝政大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因与皇帝有个人亲密关系,所以“飞黄腾达”。比如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以太后之尊尽乳母之责,躬亲抚养年幼的皇储孝文帝,从而在孝文帝即位后达到一生政治权力的巅峰。

  五、结语

  道武帝建立北魏后,面对从部族联盟政权转向帝国集权的政权,母族和妻族干预朝政影响统治的事情是不得不面对的。如何控制后宫的权力,历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此时的鲜卑族没有像未来的孝文帝那样引入“制度”约束,而是干脆利落地选择“解决会出问题的人”。

  因此,将皇储的生母赐死的“子贵母死”制度,首先这是符合拓跋鲜卑的政权从部族联盟(母族、妻族)向中央集权的帝国政权(夫族、父族)的政治转变;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乃至篡权,是为了维护拓跋氏统治所采取的手段。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产生的深刻、合理的根源。

  但是这个制度泯灭人性,违背伦理纲常,使得父子之间关系恶化;同时因为矫枉过正,导致另一种“妇女干涉君权”的情况泛滥,从实际来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道武帝的初衷,以至于在宣武帝废除之后,外戚很快又把握朝政,推着北魏走向它最后分裂的归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