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对佛教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他带来了多大

世界历史 2022-07-27 10:3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法显,、东晋时期高僧,在中国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法显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334年,有一个男婴降生在国上党郡襄垣县龚家庄一个普通家庭,男婴的降生没有让这户人家感到该有幸福,相反是一丝忧虑。男婴本应有的三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似乎有一个魔咒笼罩着这户人家。这个小男婴出生后也是体弱多病,父母非常担心,害怕再次失去这个孩子。

  入夜,油灯下的佛龛为抹掩泪水的父母指明了一条出路。第二天,3岁的小男孩就随父母来到了附近的宝峰寺,剃度为沙弥,赐号法显。从此,法显就开始了在宝峰寺长达40多年的修行。每日敲打木鱼,虔诚颂经,在古灯下阅读着佛教经典,拨转着古檀佛珠。期间,法显的父母相继离世,为父母治丧后,更是了无牵挂地脱离世俗,返回寺院。法显在20岁那年进行了受戒仪式,受戒后的法显成为一名真正的和尚,在夏坐中不断思考着佛国的世界。,溪水湍流,这可能是法显人生中最惬意的生活。

  然而,古寺的清净并不能阻止外界的纷争,此刻中国北方战火纷飞,处在历史上最乱的时代。公元351年赵灭亡后,中原王朝又经过了数次的更替,直到氐族人创立的王朝在376年统一北方后,社会才得到暂时的稳定。

  ,这个前秦王朝的缔造者笃信佛教。都城长安,一时间成为佛教中心。公元381年,高僧在长安五重寺开始讲学,弟子达千人。鸠摩罗什,这位佛教界最伟大的翻译家,革新者也来到长安,与中土高僧、天竺佛陀共同编译佛经、弘扬佛法。道安与鸠摩罗什的相遇,在佛教史上有很大意义,如遇,拜。这种人文上碰撞和切磋,让远在山西宝峰寺的法显羡慕不已,长期的修行让他心里产生很多不惑,而长安就是他认为可以回答他答案的地方。带着诸多的疑问年近50岁的法显第一次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心中向往的佛教圣地——长安。

  在长安的十余年间,法显阅读经藏,遍访高僧,逐渐成为一名有名望的高僧,但是他心中的疑惑并没有解开。随着统治者的支持,无论前秦,还是东晋,都有庞大的僧侣和数不尽的寺庙。这些僧侣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个僧团管理存在很大的隐患。而戒律的形成并不系统,缺藏的支持。

  寻找律藏,就成为法显后半生的目标。“我中土僧人,无一人从天竺求得真法,我法显要做这第一人,哪怕也无怨无悔。”法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公元399年,法显与十位僧侣离开长安,踏上漫漫西行路。沿着开辟的,法显过隘口,穿沙漠,渡沙河,遇土匪,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体验了西域诸国的异域风情。于阗国,位于今新疆和田,让中国西行第一人朱士行永远地停留在这里。很有意思的是这位朱士行,法号八戒。《》中对的塑造,应该是提取了朱士行的素材。在盛行的于阗国,法显并没有放弃对大乘佛法的向往。

  这次等待法显一行的是冰封雪山和高耸的葱岭,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一行僧人终于翻越过这片雪域,到达天竺国。天竺国当时由大小各异的30余个城邦组成,北印度的中心是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在这里,法显看到的是贵霜王朝衰败后帝国的颓废。站在荒芜的土堆上,法显双手合十不免感慨,一切从无到有,一切从有变空。大地因无而筑造帝国,帝国因有而残垣断壁。天空因无而浮云缥缈,幻想因有而稍纵即逝。天地如此,人亦如此,而佛教正是那点破天地奥秘、人生苦恼的密码。

  不远处的中印度地区就是佛祖的诞生地,佛法的起源地。拘萨罗国舍法显卫城的祗洹精舍是佛教的发祥地和佛祖讲学时间最长的地方,法显在这里看到的确是一片祥和与,并没有隆重的讲学和恢宏的佛堂。面对这一切,法显想到了途中逝去的同伴,想到了去别处礼佛的伙伴,更是幻想着当年佛祖传道时的盛况。他落泪了,这是法显西行中的第二次落泪,第一次为了伙伴逝去,这次为了佛祖。

  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法显来到了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这里大乘盛行,法显就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学习,研习梵语,抄写经律成为他的日常生活。《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等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抄录完成。同行的道整在巴连弗邑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不愿回国。而法显的目的是为祖国带回戒律,规范僧团的行为。心中不变的目标让法显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恒河三角洲诸国、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地都留下这个中土老僧的身影,虽白发已苍,但心未泯,途未尽,壮志未酬。

  公元412年,中国崂山,一叶扁舟从海面乘风而来,船上走下一位七十五岁的老者,还有他身后还有一卷卷的经藏。这位十三年前离开长安,经陆路丝绸之路到达天竺,求得佛法后,又经海上惊涛骇浪西行者终于携律东归了。此后,法显在建康(南京)道场寺与尼泊尔僧人跋陀罗开始翻译佛经,并在湖北江陵辛寺撰写《佛国记》,记录自己的西行见闻。公元420年,八十六岁的法显在辛寺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法显是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探险家,但更像一位拓荒者,开拓出一条西行取经的大道,让后人沿着这条足迹去寻找佛的源头。而海上的航行路线,就是今天的雏形,其中关于信风、潮汐、民俗的记载都影响着后世。

  在求佛的道路上,人们不仅记住了法显对于佛教事业的贡献,更记住了他拓荒的精神和不放弃的态度。

  “我穿越翰海,西向天竺寻求佛陀律法,历经雪山万仞,骇浪滔天,终得携律东归,因为心中始终存着,一个不变的志向,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永不言放弃。”——《佛国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