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是什么人?刘备为何会把军权交给他呢?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在白帝城永安宫病笃,召、等重臣嘱托后事。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然而,可能令所有当事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托”最后竟然托成为了历史谜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永安托孤”之所以能在近两千年后仍然被议论纷纷,让人莫衷一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刘备的那句著名遗言:
“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志》)
根据对这句模棱两可之语的不同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刘备是真心实意以国相托:如果刘阿斗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你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这里,体现了刘备、诸葛亮这对君臣深厚的情谊。刘备这种真性情的流露,也让他的仁君形象进一步升华,永载史册。
而另一派则认为,刘备此乃是。人是自私的动物,更何况是面对奋斗终生才得来的皇权?刘备用“君可自取”这种话来逼诸葛亮表忠心,并给他套上了一道“不可”的精神枷锁。
到底哪一派更有道理呢?其实答案就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与诸葛亮一起被托孤,并被刘备授予军权的李严。
通过分析李严这个不太知名的人物,我们就能搞清楚刘备托孤的真实想法。
一、李严何许人也?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李严这个名字的确是陌生的。
李严字正方,荆州南阳人。虽然他跟诸葛亮一样,同样出自南阳,但两人在此前并无交情。
李严最初在手下做郡县的官吏,以才干著称。入主荆州后,李严向西进入四川,投奔到了帐下。刘璋重用李严,封其做成都令。
刘备入川后,李严率众投降,被封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不仅政绩突出,还具有不错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任犍为太守时,他曾经两次平定了叛乱,体现了自己文武双全的过硬素质。
后,原来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已经凋零大半,而像李严这种能文能武的中坚力量就显得尤为珍贵。
于是,章武二年,从夷陵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刘备,在永安封李严为尚书令,留在自己身边,负责协助其处理大小政务。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尚书令”这个官职。虽然它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秦和西汉,尚书令只是一个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奏章的秘书类的职位;但到了,尚书令的职权大大增强,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和汇报工作,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
刘备让李严做自己的秘书长,此时蜀国的形势就值得玩味了:同为身边重臣,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刘备究竟是如何摆的呢?
一方面,诸葛亮作为此时的蜀汉丞相,在成都处理政务,但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开府治事。
什么是“开府治事”,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组阁,也就是丞相自己组建一支听命于己的工作班子和办事机构,这样更有利于工作开展。
所以,《三国志》在介绍诸葛亮的职位时,说的是“亮以丞相录尚书事”,也就是说诸葛亮既是丞相,又兼任着“尚书令”的工作。
因为诸葛亮没有开府治事,所以其丞相之职有点“虚”,他更加像一个尚书令。
另一方面,刘备突然封李严为尚书令,这就相当于在永安另外设立了一个总览全国军政事务的办事机构。
而且,因为李严是尚书令,他直接向刘备汇报工作。诸葛亮在成都的施政建议,要先送到李严处,再转呈给刘备裁决。而刘备给诸葛亮下达的命令,同样是通过李严之手,转达给诸葛亮的。
看到这,相信您已经看出刘备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了:诸葛亮是名义上的丞相、百官之首,刘备需要他在成都替自己看家护院、维系统治;但刘备后来又在永安培植了尚书令李严,以此来制衡诸葛亮。
不过,这并不代表刘备更加信任李严,恰恰相反,刘备更信任的仍然是诸葛亮。
因为李严毕竟是刘璋的旧部,而不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嫡系下属。刘备设计这种制度架构,完全是为了搞平衡,避免诸葛亮一人独大而已。
二、永安托孤的真相
李严被封为尚书令的第二年,刘备病危,在永安托孤。
按照刘备的临终安排:“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
他的托孤大臣有两个,丞相诸葛亮为正,具体负责行政事务,而尚书令李严为副,统领内外军事,暂时守卫永安。
刘备之所以这样安排,除了玩“平衡术”以外,其实还兼顾到了诸葛亮、李严二人的才干与特长。
先说诸葛亮。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并未像小说《》中表现得那样用兵如神,他甚至基本没有领兵打过仗,而是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善于治国理政。
再说李严。我们刚才说过,他是一位文武全才,虽然能力未必及、等虎将,但他看起来比诸葛亮更加适合统兵。而因为此时大将正坐镇汉中、防备曹魏,所以刘备才让李严暂时驻守永安,防备孙吴。
所以,在去世前两年,刘备这样一波连续操作,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身后的人事架构做布局:
李严由一郡太守,平步青云,成为刘备身边最为信任的人之一,他与诸葛亮组成了“一文一武”的辅政大臣班底,以帮助年幼渡过这段的岁月。
而这种人事安排,会不会引起诸葛亮的反感呢?我想肯定会的,而且从刘备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