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么

世界历史 2022-07-27 10:3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对等级制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清代皇室等级是如何划分的?等级又是区分的?

  清代的皇族成员在继承了的制度基础上还进行了改革,在清代皇族内部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清代按照血缘关系对皇族成员内部进行了二次划分。

  清代以老爹塔克世为界限,塔克世这一系都属于皇室嫡系子孙,塔克世平辈以及之前辈分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就属于皇室旁支了。清代也特意在衣着装饰上加以区分皇室嫡系和皇室旁支,皇室嫡系被称为宗室,皇室旁系被称为觉罗,而二者差别就在于日常穿着上,宗室腰间可以系上黄带子,因此俗称宗室为黄带子,而觉罗腰间系红带子,因此俗称红带子。

  提起宗室和觉罗,就顺便说一说觉罗的含义,觉罗在满语中原本属于“远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远支”,其意义就是属于远支宗亲的意思。

  而有趣的是清代皇室的姓氏爱新觉,实际上就是爱心部远支宗亲的意思,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就属于爱新部的远支宗亲,后来觉昌安的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老爹塔克世争夺到了建州女真左卫指挥的职位,才使得觉昌安这一系爱新部的远支家族强盛起来。

  到了时期,皇太极推行汉化,他就效仿的皇姓制度,把自己的部族结合支系就变成了爱新觉氏。

  因此清代皇族分为近支宗室和远支觉罗,差别在于腰间的红黄带子,除了红黄带子的差别之外,近支和远支在家谱中都是分开的,清代的皇室家谱也叫《玉牒》,在《玉牒》中分为帝系、宗室和觉罗三谱,一系的子孙单独记载,其余近支宗室算一系,远支觉罗单列一系。

  除了黄带子和红带子差别之外,爱新觉罗皇族将革除皇族身份的人俗称为紫带子,其实紫带子算是对皇族的监管和惩罚,黄带子的近支宗室犯了法或者犯了错,会被降级为红带子的远支觉罗,那红带子的远支觉罗犯了法或者犯了错呢?那么他们就会被降级为紫带子身份,所以说紫带子并不算是身份差别,而算是一种对皇族的监管和惩罚。

  即便是犯了错被革除皇族身份,也要在《玉牒》中有记录,紫带子就是为了给这些被革除皇族身份的皇族成员有一个身份记录,这就是因为爱新觉罗祖先有规定,爱新觉罗氏同姓不得通婚,所以虽然被革除了身份,但是其人还是爱新觉罗血统,因此要记录在《玉牒》之上,并且特意标记是为何事革除皇族身份,就防止将来同婚。

  当然,可不仅仅只是一根红黄带子和《玉牒》中记录不同而已。更主要的差别在于近支宗室和远支觉罗在日后爵位待遇上都是完全不同。

  爵位待遇上主要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为差别,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这些都是清代皇族的封爵。

  这些爵位以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为界限,清代的所谓八分其实是指的八种待遇。即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待遇。

  朱轮和紫缰也就是马车的轮子是朱红色,骑马的缰绳是紫色;宝石顶就是指的官帽上镶嵌的饰品,不入八分和一二品官员都是珊瑚顶,只有入八分爵位的才能佩戴更高一级的宝石顶;清代的官帽后面带有花翎,一般官员是没资格佩戴,只有在京的高官重臣受皇帝恩赐才能带单眼花翎,而不入八分的爵位通常都是佩戴单眼花翎,入八分的爵位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一级是佩戴双眼花翎,而贝子爵位网上都是佩戴三眼花翎;牛角灯是晚上照明的射灯;茶搭子是保存热水用的保温垫;马坐褥就是骑的马鞍辔下垫的一层褥子;门钉则是指大门上的门钉,亲王家门钉数量是九行七列七九六十三之数,郡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这一级别府上门钉数量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颗门钉,不入八分公爵府上门钉都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颗门钉。

  除了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还必须在朝廷担任差事,不能离京,随时面见皇帝,并且在出席一些国家大型的典礼活动时,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都是要跟着皇帝后面出席的,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在朝廷担任差事,可以随意离京,也不需要经常面见皇帝,在出席国家大型活动典礼时,更不能跟随在皇帝后面,而是要跟随在本旗旗主后面。

  这也就是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的差别,从这也能看出来,入八分爵位都衣食住行全面待遇都要比不入八分更高一级,那也就能了解肯定入八分的爵位都是赐封给皇室近支宗亲了,而不如八分的爵位那肯定都是远支觉罗的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清代历史上绝大多数远支觉罗的爵位都是不入八分的爵位,有极少数能混到奉恩镇国公或者奉恩辅国公就很厉害了,那还是在有战功的前提下才能获得,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远支觉罗能混到最低爵位的奉恩将军就很不错了,几乎都算是闲散宗室。

  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只是在排面和地位上显示出不同,到了具体的经济上面那这些皇族的经济收入就更是相差很大了。

  和硕亲王是所有皇族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先以收入来说,和硕亲王每年的俸银是1万两白银,禄米是1万斛,除此之外朝廷还允许每位和硕亲王报请一个亲王世子,也就是在亲王的儿子中选一个将来做继承人,亲王世子每年俸银是6000两,禄米是6000斛。

  也就是说一个亲王有个儿子的话,爷俩每年收入就是1.6万两白银和1.6万斛禄米,这可是非常丰厚的收入。按照晚清的税收和人口计算,晚清时期的人均收入大概在6两银子左右,这还得说是比较富足的家庭能达到这种收入,实际贫民年均收入很可能不超过2两银子,这样对比一下亲王年收入就能了解这一个爵位收入有多么富了。

  比亲王低一级的爵位就是郡王,每年俸银是5000两,禄米5000斛,郡王也被朝廷特许一位儿子出来食俸禄,称作郡王长子,而郡王长子每年俸银是3000两,禄米3000斛。

  郡王之下是多罗贝勒,每年俸银是2500两,禄米是2500斛,从贝勒这里开始他们的儿子就没有资格食朝廷俸禄了,因此子嗣也就没有待遇。

  贝勒之下是固山贝子,每年的俸银是1300两,禄米是1300斛。在这里说一下基本皇帝的儿子最次也能获封贝子爵位,近支宗室中血缘与皇帝稍远一些,比如是皇帝的堂兄弟或者堂侄子这类的宗亲都是封奉恩镇国公或奉恩辅国公这类爵位,当然这只是在的清初时期,清代到了之后,也就是中后期,基本皇帝的儿子封爵都是从郡王起步,而皇帝的堂兄弟或堂侄子这些血缘稍远点的亲戚都是从贝子起步了。

  比贝子低一级的就是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的年收入等同于外姓大臣一等公爵位的收入,都是每年700两俸银,700斛禄米。奉恩辅国公的年收入大致等同于外姓大臣一等伯爵的年收入,每年是500两俸银,500斛禄米。而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收入与奉恩的爵位是相同的,所差者不过是入与不入八分的待遇。

  公爵以上爵位都属于超品级的爵位,他们的朝服都是蟒补服,从公爵以下镇国将军相当于正一品武官,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这些爵位的人都是穿着对应品级武官补服。收入也都和这些官级差不多,比同级外姓官员略高一些,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每年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可以看出清代皇族爵位中经济收入差距有多大,不过即便是最低级的奉恩将军也比普通百收入多得多,可见在封建社会,皇族才是最大的资本控制者。

  在清初时期,没有任何封爵的闲散宗室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清代的爵位通常都是嫡系继承,随着清代入关后,皇室成员繁衍越来越多,因此到了清代中期也就是在乾隆中后期很多庶系旁支皇族成员都没有爵位与平民无异,甚至他们还依仗着皇族身份赖于从事生产工作,生活过得更加艰难,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的平民百姓。

  乾隆是个好面子的皇帝,他怕这些庶系旁支的皇室成员穷困潦倒丢了皇家的颜面,所以乾隆规定没有爵位和职位的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没有爵位和职位的红带子称为闲散觉罗,让这些无业游民的皇亲们可以穿着从四品官员的顶戴与朝服,但这不代表着让他们享受从四品官员的待遇。

  乾隆规定给这些闲散宗室每年发一笔“低保”,黄带子闲散宗室每年发放36两银子42斛米,红带子闲散觉罗每年24两白银21斛米,这在当时也叫作养赡银。

  其实闲散宗室的收入真的可以算作是“低保”了,根据记载统计,晚清时期京城五口之家一年开销大概是30两银子左右,按照乾隆制定的养赡银,这笔钱在当时还真算是“低保”了,让这些闲散宗室、闲散觉罗都不敢多生孩子。

  当然这是京城的消费水平,这些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是可以随意定居在外地,如果他们搬离京城,那以这笔养赡银来说还是可以在其他地方过上富足生活。不过,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各种割地赔款,国家财政十分吃紧,因此这笔养赡银经常出现拖欠,这也使得依靠这笔养赡银养家糊口的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生活极为窘迫。

  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这些皇家的穷亲戚难,其实想获得封爵也挺难,清代的封爵获得途经通常分为功封、袭封、恩封、袭封四种形式。

  功封是指在立有军功的情况下,皇室宗亲可以获得封爵,这主要集中在清初开国时期需要武力平定天下获取军功,凭借军功可以获封爵位。

  袭封就是指的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不过清代的爵位都是世袭递降,也就是说每传承一代人就需要降一级承袭爵位,比如老爹是亲王,那将来他儿子就得继承郡王爵位。但是世袭递降到一定级别后就不会再降了,而是可以永远传承下去。

  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这样就都不会再继续递降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爵位都是世袭递降,清代有十二家世袭罔替的爵位,世袭罔替就是指不需要降级承袭爵位,清代共有十二家世袭罔替的王爵,民间称之为。这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八家都是清初时期靠军功而获得封爵,可见军功在清代的重要性。

  恩封是指的皇帝直接赐予的爵位,就是皇帝喜欢你,没理由,就想封你一个爵位。当然了,能获得恩封的人都是皇帝的血缘近亲,比如皇帝的叔伯兄弟,而且恩封的爵位起点都很高,几乎都是从贝子或者贝勒起步。

  清代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四家铁帽子王也就是怡亲王、庆亲王、醇亲王、恭亲王都是皇帝恩封而来。就像康熙第十三子一样,他在康熙时期没有封爵,由于深得哥哥喜爱和信任,因此雍正继位后直接被封为怡亲王,在死后更是获得世袭罔替待遇,这就是典型的恩封。

  考封其实是获得封爵途径中比较有难度的了,考封是指皇室内部举行爵位考试,也可以算作是皇族内部的制度。分别考查皇室宗亲的翻译也就是满汉文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这三类。考试制度非常严格。

  清代的继承爵位规则是只有一个嫡子可以继承爵位,但是很多皇族都娶了不少小妾,生了不少儿子,那其他儿子怎么办呢?那就只有走考封这条路了。

  考封也并不是随便封爵的,它是有一定的基准值,比如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幼子,按照规矩他应该受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但是他想封这个爵位,必须三项考试全考优才能顺利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如果两优一平,就降一等承袭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降二等承袭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等承袭爵位;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要封爵了,直接停封了,变成闲散宗室了。

  如果老爹是最末等的奉恩将军,那他除了继承爵位的儿子之外,其余的儿子去参加考试的话基准值就是云骑尉了,而且不管考得如何,只要不是最差,就基本能获封小爵位云骑尉。

  在清代云骑尉这个爵位通常都是册封给因公殉职烈士子女的爵位,每年年收入大概在85两银子左右,相当于正五品官的俸禄。

  在考封制度之下,清代很多皇室成员都考到四五十岁没考上还在继续努力获得考封,所以考封是一种激励皇室成员的制度。

  这就是清代皇族等级划分以及爵位制度,其实相比较而言,清代对于皇族的限制以及对于皇族的爵位制度划分比明代和之前的其他朝代都更加合理得多。

  尤其是爵位传承需要世袭递降还有考封制度,有效的遏制了皇室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累赘。在这两种制度之下,清代皇室成员中有爵位的人比例被压缩到了6.3%,其中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占比达到了75%,清代皇室成员有93.7%的人都是没有封爵。

  因此这么来看,清代的皇族等级划分和爵位制度还是非常合理,算是历代中比较合理的朝代,能有效遏制皇族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