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杀岳飞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原因很多
之难使得大宋王朝的美好江山,突然之间变得,四处漏风。徽宗、钦宗落入敌手,大宋群龙无首、乱成一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大宋被迫动了应急预案,幸免于难的小王爷因此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成为了大宋军民的精神核心和行为归宿。皇权时代,皇冠上的光是不能熄灭的,那是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心中的灯塔。
赵构在一众文武大臣的拥护下,东躲西逃,慢慢稳定了局面,并登基称帝,开启了时代。按理说,这么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落难皇帝,应该、奋发向上,力争早日恢复国土、重建家园才对,可是,赵构却在山河未靖、国家未复的情况下,用“莫须有”的罪名将南宋能征善战的英雄将军给处死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岳飞之死,除了让人不胜唏嘘、分外愤怒之外,它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样鲜为人知的人性逻辑呢?
一件事,如果我们从事理上分析不清楚,就只能从情理上去入手了。也就是说,赵构之所以要杀岳飞,心里对岳飞一直是有很多负面情绪的。现在和金国议和了,他觉得也该到和岳飞算旧账的时候了。
赵构要杀岳飞从情绪上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
1、赵构格局太小。“”之后,高宗和南廷对时势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绍兴和议”那一纸合约就是他们的保命符了,但事实上,政治永远是反复无常的,战与不战其实都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也是没有绝对保障的。赵构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了,武将不光没什么用了,还有可能是个定时炸弹,很危险,得赶紧处理。
这一点“谨小慎微”的小格局实际上是大宋王朝从基因里积累起来的。通过陈桥兵变获得了皇权,拿着从别人手里抢来的东西,心里有多不踏实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赵匡胤为了,从源头上和先天心里上就对武将充满不信任。
宋王朝的皇帝在前面两个创业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守成之主,很容易产生小富即安的心理。他们需要武将给他们看家护院,却不需要武将为他们。和议之后,宋高宗对眼前的和平感到心满意足了,岳飞确实对他来说用处不大了。
格局小的人考虑问题总是只会考虑眼前的状态,不会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赵构根本就不会考虑金国会不会再次翻脸?也不会考虑偏安于长江以南的南宋依靠长江天险究竟能抵挡得住多少风雨。
2、赵构的心胸太窄。岳飞这个人有英雄之气,也有英雄之志,也有英雄之才,这是一个绝好的事业帮手。对于这样的属下,你既然希望他为你力挽狂澜,就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而不能站在一个老板的角度去给他挑毛病。
岳飞是大宋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希望大宋能发展好,他能成公司里的功臣和楷模,公司里的所有同事及基层员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情怀和志向出现在一个员工身上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难道你还希望他站在一个老板的角度上,去参与那些内部的权谋和利益纠纷。
他是曾经提出过“迎回二帝”的口号,也是曾经提出过“还我河山”的旗帜,这话你听着是不舒服,毕竟你现在才是公司的老板,把你爸、你哥都接回来了,你去干什么去?但是,一来这还只是一个口号,还没有成为现实,你慌个球?
岳飞要是能迎回二帝、恢复河山,不是首先得把金国干趴下才行,这一点上与你的利益是一致的呀!岳飞要是成功了,最大的功劳不还是得记在你的头上?你那个不争气的爹和哥哥就算被接回来了,你已经在皇位上呆了这么多年,又立下了这样的不世之功,身边全是拥护你的文武大臣,你觉得他们还好意思跟你要皇位?他们还能争得过你?
你赵构就因为岳飞当初没有揣摩透你的心思,就想着要自断一臂,这种事只能让明白人看出你赵构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谁还会死心塌地地给你办事呢?何况,岳飞后来不也慢慢醒悟了,不再提什么“迎回二帝”的口号了吗?
3、赵构不太自信。这一点从他在绍兴议和之后,就急着对“”下手了可以略见一斑。此时,中兴四将中的已经出局,他剩下的岳飞、、全部弄进了枢密院,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同时,撤销了三人的宣抚司职位,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军队指挥权。
赵构这招过河拆桥其实在政治上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担心这些人尾大不掉。但是,你赵构这么不顾吃相地对手下的功臣动手,不正暴露了你权力上的不自信吗?
赵构在权力上的不自信在某些方面确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这个皇位相当于是捡来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什么威望,手里也没有什么实力。所以,当年“苗刘兵变”说爆发就爆发了,也给他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
但是,你得考虑清楚,这么做有没有用?要是他们真的要反你,你能不能挡得住?如果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反意,你又何必这么饥不择食地做一些小家子气的事情来寒了大家的心呢?如果你能好好地拉拢他们、重用他们,不正是为你自己积累资本、积累名望的好时机吗?
4、赵构太过于敏感。还有一种说法说赵构之所以要杀岳飞,是因为岳飞当时在得宠的时候,曾经向赵构提议过,为了稳定民心,应该早点把太子之位定下来。这件事岳飞确实做得不太明智,因为赵构因为在特殊时刻受到惊吓,所以失去了生育能力,前面生的孩子也都死于战乱,所以膝下无子。立嗣这件事对于赵构来说,既是难言之隐,又是敏感的政治话题,岳飞确实不该提。
但是,赵构也确实不能因此就对岳飞心生杀机,因为岳飞尽管这话是说得不太漂亮,但是,一来岳飞并没有到处宣扬这事,说明他不是处心积虑地让你难堪,更多只是一种无心之失;二来岳飞说早点立嗣,从出发点上来讲,也是一片好意,因为一个国家在动乱时候,确实会因为接班人不明确而平添许多变故。
赵构当时虽然不悦,但还是克制住了,只是警告了岳飞不要“多管闲事”。这事过去了这么久了,你脾气也发过了。到最后,等到自己觉得用不到岳飞了,再来秋后算账,则说明赵构这个人的心理很脆弱、太敏感。
综上所述,赵构要杀岳飞,背后的政治原因虽然很多,比如南宋的国策或许以追求安定发展为主,所以不能容忍岳飞这样的主战派;比如岳飞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但从来不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治能手等等,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赵构是一个敏感、脆弱、不自信、格局小的君王。
赵构杀岳飞,和杀,以及后来的杀,其实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种格局不大、情绪不稳、见识不深、心神不静的帝王,对于大多数名将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岳飞和赵构之间关系转变的梳理
家贫念忠犬,国危思良将。原本按照当时南宋的形势,赵构和岳飞应该是天作之合的明君良将组合。赵构有力挽狂澜的需求,岳飞有披荆斩棘的能力,还有比这更顺理成章的一拍即合吗?
实话实说,赵构一开始对岳飞还是挺信任的,也是挺支持的。因为一开始就四处逃窜的赵构身边并没有多少值得信任的武将。在反反复复的辨认过程中,赵构觉得张俊、刘光世这些将门子弟只是贪图富贵,并不是真心为国为民,只有岳飞这样出身草莽的英雄才是真心抗金的。
据说,赵构曾在寝阁中接见岳飞,许诺全国的军队除了张俊和韩世忠,其余都归岳飞节制。这就充分说明了赵构和岳飞之间的关系基础还是很好的。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领导在创业初期,用人的主要原则都是看重能力和忠诚度的。岳飞在这两个点上无疑是佼佼者。
但是一个公司到了稳定期,那么领导用人的标准就会发生倾斜了,关系亲疏、心情好坏、这些主观好恶都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位置甚至命运。
岳飞是一个热血英雄,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是简单和朴素的,他追求的是纯粹的,对于勾心斗角的政治哲学并没有很深的理解和领会。
我以我血荐轩辕,俯仰无愧于天地,岳飞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简单而又纯粹地活着,甚至有时候活得像一个小孩子。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后,高宗封岳飞为节度使,又封他为武昌开国子。之后,岳飞平定伪齐,高宗又加封岳飞为太尉衔,位列三公。
这个时候的高宗看着岳飞,那眼里满满的都是爱呀,因为岳飞能给他无与伦比的安全感。这正是赵构和岳飞关系的甜蜜期。
一般地,一个领导为了表示对一个人的重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找一些重要的话题来假装询问他的意见。赵构也曾这样对待过岳飞,他曾问岳飞有什么“中兴大计”,既表达了自己对岳飞的重视,又表明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可是岳飞却很容易当真,闻言之后,直接脑门充血,脱口而出要“迎回二圣”。这显然就有点答非所问了,你把前任老板都接回来,不是要给现任老板添堵吗?所以,我们在回答领导的问题,或者向领导表决心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领导的意图,有时候太过热血,会适得其反的。
但赵构听了之后,虽然一愣,心里有点不愉快,这人咋就这么呢?但终究还是没有当场发作,毕竟岳飞不会说话,但是能干事呀!所以也就岔开了话题。
岳飞后来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迎回二圣”的说法不妥了,于是开始改口了,对外只是宣称“奉邀天眷归国”。这种说法就让赵构心里舒服多了,“奉邀”说明岳飞是奉他之命办事的,“天眷”说明徽宗、钦宗在岳飞心中变成了他的家眷身份了。
从这点小事上,可以看出,岳飞是不太会揣摩领导心思的。他更多的时候只是在适应一些潜规则,恰如一个职场小白,都知道要听领导的话,却一不小心就莫名其妙地让领导不开心了。
但这件事其实并没有让岳飞吃了什么大苦头,对于他和赵构的关系影响也并不大。真正让赵构对岳飞心里产生了愤怒情绪的是在绍兴七年。
当时,刘光世因为犯了事,被迫放弃兵权来求个平安。赵构就想着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来带领,毕竟岳飞在军事能力上的表现在当时是最突出的。
但是,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刚出任枢密使的表示坚决反对,在背后使劲扇阴风点鬼火,对赵构说:“这才刚跑了一只狼,皇上你又要培养一只虎吗?”
一句惊醒梦中人,聪明的赵构很快就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了,心里就有点反悔了。于是便找个机会跟岳飞说事情有变,刘光世的那些部队不能交给他了。
岳飞被平白无故地摆了一道,心里自然也很不舒服。但是,职场之上,你还真能跟领导的出尔反尔去较真?可是,当赵构派张浚去做岳飞思想工作时,岳飞情绪失控了,直接指责赵构和张浚在资源调配和人员安排上很不合理,言下之意,大宋现在最能打的人是他,兵力应该向他集中才对。
这事一较真就变了性质了。你岳飞是想要拥兵自重还是想要胁迫领导做决定?总之,岳飞这么一闹,也没要到刘光世淮西军的指挥权。
,岳飞又开始犯小性子了。他随即以“为母守孝”的名义撂挑子回家了,你们不是不相信我吗?爱咋滴就咋滴,不干了!
赵构迫于当时的形势紧张,再说这事多少也是自己出尔反尔在前,所以也没有发作,便派人去请岳飞出山,可是岳飞压根不为所动。
后来,赵构又派岳飞的手下李和王贵前去请岳飞还军。李若虚直接把这其中的利弊给岳飞讲清楚了,大意是你惹皇上不高兴了,这本身就对你不利,就算皇上现在不敢把你怎么样,但是若要处理兄弟们和,你又于心何忍呢?
这样,岳飞赶紧出山了,并给赵构上了一道请罪奏折。赵构看似不软不硬,实则杀机四伏的回复:太祖说: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你看我不但没对你动剑,还让你继续统领军队。说明我根本没把这事当回事。
赵构这番话,其实敲打得很厉害了,明显指出了这事的严重后果是动剑了。
岳飞经此一事之后,潜心军事,积极练兵,也算是消停了一段时间。但是,同年八月,岳飞回京汇报工作时,又捅了一个娄子,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干涉皇室立嗣的事情。他给高宗递交了一份奏折,意思是:“建议皇帝立建国公为太子。”
赵构内心很是生气,但对岳飞这样的大将,也并没有当场翻脸,只是黑着脸说:“这种事不是这个领兵驻外的大将应该说的,你退下吧!”
综上所述,岳飞在赵构心目中的印象越来越差,主要是因为喊错口号、骜不驯、干涉皇权这三件事,这三件事其实都是可大可小的事,只要赵构这个当事人能够想清楚事情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要是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被人上纲上线,都是君臣关系之中的大忌。
恰巧,赵构并不是一个自我意志十分坚定的君王,他对自己偶然得来的皇权看得重于一切,对自己相中的一切都不彻底信任,他一方面想真诚地去对待那些能臣,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前面的路到处是陷阱。这种人给了秦桧这样的小人可趁之机,他们只要在赵构敏感的地方,轻轻地吹一口气,赵构的心理就会狂风大作。
秦桧不停地用小人之心给赵构这个并不自信的皇帝进谗言,赵构和岳飞之间的君臣关系就注定难得善终,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经得起反复挑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值得信任,稳定可靠,一定是要靠双方不停地用心去维护的。可是,赵构和岳飞都是不善于维护彼此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