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历史上是是发展的?看看它的奋斗史

世界历史 2022-07-27 11:51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中后期,秦国自“变法”之后开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过昏君的秦国,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余年才完成统一呢?原因便在于,秦国崛起的同时,山东六国中、、也曾先后强盛,再加上山东六国合纵抵御秦国东出,导致以一隅敌天下的秦国始终无法对山东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事实上,继位前的六君,尤其是嬴、、、嬴稷四代国君,在坚持发展自身国力的同时,始终在不断蚕食列国国力,这才使得秦国在秦始皇时期,拥有了以一敌六的实力,进而一统天下。

  秦孝公嬴渠梁:持续消耗魏国国力,秦国东部压力骤减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加强集权,开阡陌、促生产,通过彻底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完成了变法,但只是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秦国羸弱,想要一统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其面临的首要对手,便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

  进入战国之后,虽然中原霸主已经解体,但新生的魏国给秦国带来的压力,却一点也不比晋国少。由于河西之地的丢失,秦国不仅东出之路断绝,甚至连拒敌于国门之外都很难做到,虽然多次发动收复河西的战争,可面对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秦国始终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趁着魏国与赵、齐等国征战之机,秦国迅速完成变法,并趁着“桂陵之战”后魏国军队被诸侯联军包围于襄陵之机,夺取了魏国河西的少梁和安邑,但刚刚完成变法的秦国显然还不是魏国的对手。魏国在赢得襄陵之战后,便又迅速收复了河西失地,秦国仍然无法与之匹敌,而魏国也不过是由于国力损耗,对秦国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而已。

  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国由于在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紧接着又被齐、秦、赵夹击,接连遭遇战败,连年征战之下,魏国这才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国夺取战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经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事情了。

  秦惠文王嬴驷:五国合纵迫使秦国放弃东出,战略重心转向南北

  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虽然族灭了商鞅,却将其变法成果保留了下来。在地位稳固之后,又任用于“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然而魏国战败之后,却接连与三晋、齐楚等国修好,山东六国逐渐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面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秦惠文王则通过重用,以连横破之。后张仪游说不成,秦遂于前322年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意图迫魏就范。与此同时,魏惠王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失败,遂任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根本目的乃是以连横之势破坏合纵。

  前319年,由于秦国的东扩和张仪的连横,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魏惠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推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并联络义渠自侧背进攻秦国,形成前后夹攻。结果,由于楚、燕持观望态度,义渠又收受重礼出兵较晚,导致三晋军队在修鱼被秦国击败,被斩杀近25万。

  五国合纵攻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秦国当时面临的局面同样极度危险,一个处理不慎,便有亡国之危。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秦国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南北两端,进而通过灭蜀败楚、伐取义渠扩充国力,消除侧背威胁,同时继续蚕食魏国国力。

  秦武王嬴荡:整顿内部继续扩充国力,拔取宜阳再度谋求东出

  武王嬴荡虽然因举鼎绝膑而亡,导致一直以来评价不高,但实际上对于秦国的贡献一点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过连越制楚而使秦国东南威胁消除,并通过平定蜀地叛乱、设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方式,进一步扩充了秦国国力。

  在内部稳定、国力日渐强盛之后,秦武王嬴荡开始再度谋求东出,而这次他的目标是军事重镇宜阳。宜阳乃是周王畿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若想出兵,就必须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确保物资和兵员的输送通畅。

  此后,秦武王嬴荡先以丞相瓦解韩魏联盟,促使魏国答应出兵助秦攻韩,后以甘茂为主将,率兵斩首韩军六万,攻取韩国宜阳,设立三川郡。之后,秦军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则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拿下宜阳后,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秦武王嬴荡遂于八年(前307年)率兵来到周王畿,进而成为了继之后,第二位“”的君主。要知道,九鼎乃是象征国家政权、天子权力的传国重器,秦武王嬴荡虽然最终因举鼎绝膑而亡,但此举无疑极大动摇了周天子统治的正统性。

  秦昭王嬴稷:齐赵先后退出争霸行列,秦国国力力压山东六国

  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延续了秦武王嬴荡的东出之策,在王位稳固之后,便开始频繁向魏、韩、楚、赵等国用兵,先后攻占蒲阪、阳春、封陵、武遂、穰城、襄城等地,齐、韩、魏等国深怕秦国继续东进,遂于三年(前298年)再度合纵攻秦。此战历时三年,齐、魏、韩、赵、宋五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的率领下,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秦昭襄王战败之后,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并与楚、齐交好,历经数年准备,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再度东出,趁、齐国无力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先于“”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在数年内连下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

  中原各国深怕两国联手,魏赵于是再度联合各国共同反秦,也说服齐湣王自去帝号,与列国联手反秦。于是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度联手攻秦,然而由于诸侯联军各怀鬼胎,此次合纵在逼退秦国后,最终不了了之。此后,中原列国再度陷入混战,秦国则趁齐国得罪三晋和楚国的情况下,联合燕、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就此国力大损。

  齐国退出争霸行列后,秦国继续向东蚕食,虽然赵国此时已经崛起,并在269年的“”中击败秦国。但秦昭襄王却采用的“”之策,先于“”中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国都;又在“”中歼灭魏、赵联军15万,夺取南阳地区;后在“”中歼灭战赵国大军45万,结果三晋、楚国国力被大肆削弱,新晋强国赵国也就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接连与齐、魏、楚、韩、燕等国交好,再度合纵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拒绝割让六城,遂起兵二十万攻赵,“邯郸之战”双方激战三年,因魏、楚援军到来,秦国战败。兵败之后,秦国遂与赵国修复关系,送嬴异人入邯郸为质。此后,秦昭襄王继续蚕食三晋,连败韩、赵、魏三国。

  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接连战败山东六国,虽然由于常年征战,导致秦国国力有所损耗,且在诸国合纵之下几乎丢掉所有战果,但山东六国的国力损耗比秦国还要严重,尤其是齐国和赵国的惨败,使得秦国国力开始力压山东六国。

  、嬴:抵御六国合纵,持续恢复国力

  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两代秦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孝文王在位仅有一年(正式即位仅三天),但却停止了对山东各国的攻伐,使得秦国国力得以一定程度恢复。

  秦庄襄王即位之后,东周君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后命令率军攻灭东,后延续了孝文王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才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为将抵御秦国,赵、韩、楚、燕也纷纷出兵救魏。

  秦军与五国联军于黄河以南大战,秦将蒙骜战败而逃,信陵君率联军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后信陵君,结果反遭魏王猜忌而被罢免,交出兵权后的信陵君郁郁不乐,整日饮酒作乐,最终因酒色过度而死。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去世始皇即位,吕不韦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数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攻占上党郡、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山东列国于是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联军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则集中精锐军队,突袭联军之中最为强大的楚军,楚军得知后撤军,列国军队军心动摇之下最终撤军。

  至此,历经六代秦君努力,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即使合纵也很难击败秦国,秦始皇亲政之后用“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最终得以成功兼并天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