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关对秦国到底有多重要

世界历史 2022-07-27 11:51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今天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函谷关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地方到底有做重要?秦国对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视?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函谷关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破关者眼前的“天开壮关”,它是守关者的信心增幅器。

  在《过秦论》的开篇就提到函谷关:“据崤函之固……”,此处的“崤函”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秦国君臣得崤函以固守,令天下诸侯束手无策。即使是各国诸侯会盟,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也无法叩开秦国设置的关卡。

  秦国不费一刀一箭,仅凭着天险壮关就使其余诸侯陷入合作的困境,反而秦国抓住时机逐个击破,从关中地区进入华中地区。

  函谷关

  秦国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离不开的是商鞅变法之后让秦国国力大增,而其他诸侯国倒行逆施,内斗不断,国力逐渐损耗,此消彼长之下,秦国很快就能占据上风。

  但除此之外,秦国地形造就的天然屏障为其提高了国防实力,崤山和函谷关一方面限制了秦国和其余诸侯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也为秦国阻挡不少进攻势力。可以说,秦国在崤山和函谷关的保护下,才得以休养生息,壮大自身。

  那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为何如此坚固?

  函谷关之战

  有席卷天下之意的秦国让、、等诸侯国大为忌惮,权衡利弊之下,赵国、、魏国、韩国、决定合作缔结联盟,集众国之力以功秦。

  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军进攻秦国,因企图从义渠国取道然后侧击秦国的计谋被秦国化解,五国联军只能退而求其次,集结大军攻打函谷关。

  五国中只有赵、韩、魏拼尽全力攻秦,三国之师既无法一举拿下巍巍函谷关,也无力对抗秦国大军,被击败之后,五国联盟也随之瓦解,纷纷撤退至修鱼,然后解散。

  在这次五国联军攻秦之战中,函谷关的攻难守易优势便体现出来了。秦国开关以应敌,五国之师逡巡不前,进退两难。

  函谷关也被称为“关中咽喉”。它位于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市,处在豫西通道上,这个通道是沟通东西的主干道,因三门峡的黄河天险,它也就成为战国时期唯一一条能便捷进入关中地区的通道。

  函谷关之战

  “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八个字很好地形容了函谷关的两个特点:“狭和险”。函谷关在黄河绝涧和高山之间,关道狭隘难以行军并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名绝非浪得。

  函谷关的关道极其狭窄,峭壁峰岩无法攀爬,谷底宽度只能容忍一车一马通过,有“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之说。如此一来,想要从侧腹和背后打开函谷关的难度极大,只能从正面猛攻。但在古代,城门,正面攻防战就是一个漫长的拉锯战和心理战。

  查看秦函谷关的复原图时就能体会到,函谷关在两侧高原的合拱之下,激荡出一种雄浑之气,进攻函谷关的大军在这种压迫气势下,自信心立刻就被动摇。真正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未知。站在函谷关前,信心不足,还要揣摩关内究竟有着何种凶险,心理战上首先败下阵来。

  所以,秦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天然屏障,打败战国六雄,完成一统绝不是偶然的。无论是楚、齐还是其余诸侯国,他们要想遏制住秦国的“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都必须想尽办法攻下“关中咽喉”,到达关中平原腹地。

  但很显然,其余诸侯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合力拿下函谷关。

  函谷关

  后勤补给线

  古代战场上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影响古代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夜袭乌巢,将的粮草烧了个,这是官渡之战局势扭转的重要一环,奠定了曹操胜利的基础。粮草如此重要,那么运粮线就相当于古时大军的补给线。

  函谷关在古代战场上成为军事重地的原因之一就和运粮线有关。

  想要拿下函谷关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尤其是后续粮草的补给。古代战争往往倾注全国之力,招募壮丁上战场就意味着耕地的劳作主力失去大半,粮食产量自然锐减。而战争往往会持续几月甚至几年,前线战士需要粮食补给,一减一增,除非国力强大,不然难以维持。

  函谷关背靠关中平原,加之守城兵力远少于攻城兵力。因此对于守住函谷关的一方来说,粮草的压力不会那么大。

  相反地,攻城的一方疲行千里,舟车劳顿,将士们的士气在看见巍峨的函谷关之后肯定受挫,久攻不下之后。如果这时粮草再无法供应上的话,军心肯定涣散。

  曹操

  想要快速补给前线,运粮路线需要经过多方考量。前面讲到,战国时期连接东西的主要通道因受秦岭和黄河所限,最后只剩下豫西和豫北两条通道。

  其实,从豫北通道抵达关中平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大军尚且能够克服险峻地势,但供给前线的粮草没办法攀越。考虑到粮草辎重的运送需要选择节省人力物力和及时的方式,那么只能将豫北通道排除在外了。

  因此,豫西通道显得格外重要,处在豫西通道上的函谷关的身价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攻受双方争夺的焦点。

  关中平原

  汉魏函谷关

  实际上,函谷关有三处,分别是秦关、汉关和魏关。前面所讲的函谷关之战指的是秦关。历史的车轮滚向时,函谷关有了新变化。首先是向东迁移函谷关数百里,这直接造成了函谷关地位下降,潼关地位上升的局面。

  汉末时期,曹操为了方便转移兵马粮草,在距秦关约五公里的位置修建了魏关,成为西安到洛阳的重要干道。

  函谷关

  但很惋惜的是,汉关惨遭遗弃,魏关在抗日时期毁于战火后又被三门峡水库淹没。

  不复存在,如今坐落在灵宝市的函谷关是依据秦时的遗址修建而成的。它不仅承载了古时的战争记忆,还为来游者倾诉着中原腹地和西北地区文化、经济的交流融合,“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