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弱而秦强,李牧是如何战胜秦军的呢?
秦国攻取城池平阳,赵国统兵大将扈辄被杀,此役赵国损失精锐十万余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的:“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此战无疑是对赵国的进一步蚕食,不仅在军事上对赵国进行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还表现在国力上。
秦国对于吞并赵国的野心也一直没有放下,为了取得更大的成果仅在第二年(秦王政十四年初,公元前233年),挟大胜之威再次举兵伐赵,不过这次结果并不是秦王政一开始想要的结果。为了包住赵国的根基赵王也是使尽了自己的,将位列之一的直接搬了出来。“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情此景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李牧最合适不过了。
《.秦纪一》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面对号称“ 野战无敌”的秦国虎狼之师李牧并没有表现的慌张,在明知赵军要劣于秦军的李牧在各方各面变现的都十分镇定,在派兵布阵上也显得游刃有余。
在战略上李牧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而当秦军识破李牧的意图之后,采用围点打援的计策之后,李牧将计就计采用之策与之策相结合的方式,攻其必救。不仅如此,在狡诈过程中李牧采取了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最终将秦军尽数歼灭。
换句话说,李牧在整场战役中,牢牢的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扬长避短,将赵军的特长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此在战胜之后李牧被赵王封为“武安君”,李牧在赵国的声望剧增。此一战对于战国末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也并未触及秦国这棵的根本。
其实在面对李牧的时候秦国大将桓齮也是慎之又慎,然而在面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的时候,桓齮的脑筋显然是没有对方运转的快,即便在战争初期秦军占据着主动权。
历史上关于此次战役的的描述是一笔带过的,我们能看到的文字记载也仅仅只有一个结果而已,尽管如此我么还是可以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去了解这段遥远的历史的,去探知此战的相关过程。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赵国是秦国东出的最大阻力,赵国也是三晋中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如果不是当初灵王思想过太过超前将赵国带入错误的方向,我想后期的秦国究竟能否统一六国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而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秦国的在军事上的策略可以说稍微出现了一点错误,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秦王政让桓齮统帅秦国三军乘胜追击的策略是没有毛病的,不过在面对成名已久的李牧,桓齮显然是有些轻敌,自视秦军强大无比,结果却战败了。
不过桓齮有一点是没有错误的,那就是尽可能的消耗赵国的国力,使之没有能力在与秦国一战。为什么说桓齮是在消耗赵国的国力而没有将重心放在上?稍微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秦国在那个时期最喜欢搞得就是怎样扩大自己的地盘,自开国一直到秦王政时期。
再说说为什么,桓齮此次出征并没有将并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桓齮以及他身后的秦王政的意图。桓齮率领的大军选择了宜安这个位置。单单从字面上我们来看并没有什么,也就只是一个地名,但是从当时的地图上来看如果桓齮成功了赵国将陷入之地,秦军直捣宜安其目的就在于将赵国拦腰截断,总的来说这才是秦王政想要的结果,也是桓齮想要的结果。
只可惜桓齮没有取得成功,秦王政的美梦也泡汤了。秦军此次出征也没有达到进一步削弱赵国国力的目的,让赵国永远都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的美梦也泡汤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毕竟在当时秦国上灭彻底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况且桓齮也算得上一代名将,如果当时有机会的话我想桓齮还是会抓住机会的。桓齮选择攻打宜安不仅仅只是将赵国拦腰截断,一旦成功赵国的大后方将被秦国摧毁,赵国也就真的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了。
不仅如此就当时那个情况而言,赵国已经到了穷山近水的地步了,所以这个时候李牧必定会接到赵王回防的命令,如果在这个时候将赵国唯一一支可以依靠且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消灭了那个赵国真可谓:“了”。这个时候秦国的大军就可以很轻松的拿下邯郸,占领赵国。
如果直接去攻打邯郸先不说其他各诸侯国会不会提供军事上的帮助,最起码物资需求会源源不断的运来,以此来资助赵国,如果这样秦军将面临和先前一样的困境,并且很可能会被拖垮,直到最后无功而返。
如果在秦军军心涣散之际代地李牧统帅的数十万赵国精锐与邯郸城中守军两面夹击,这个时候的秦军也是十分的危险的。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来讲将战场选在宜安是最好的选择,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当时那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宜安地处邯郸城与李牧所驻守的雁门郡之间。在这个时候如果赵国选择将邯郸城守备军全部开出与李牧部两面夹击也要考虑秦军是否会这下埋伏,以此诱敌深入在攻占邯郸,如果这样邯郸必破。
综合这些桓齮认为邯郸城守军定然不会贸然出击,而这个时候也正中桓齮下怀,桓齮可以安心对付李牧。那么秦军这一支虎狼之师就可以发挥到最大的作用。等时机成熟之后无论桓齮选择一招捣毁赵国大后方,还是南下围攻邯郸从军事角度上来说都是不错的战略布局。
桓齮的布局固然是十分的不错的,然而他面对的是李牧,这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李牧率领的大军并未急着与秦军展开决战,反而选择了,效仿老将军管用的军事策略,坚守不出。虽然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然而秦军的战线毕竟太长,往返运输粮草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赵军的胡服骑射早就闻名于天下,说白了也就是善用,所以只要李牧愿意他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对秦国的运量大队进行突袭,长时间耗下去对秦国显然是不利的。
而当时的秦王政也十分的在意此次战争的结过,《·存韩》中有这样的话:“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 ,意专在图赵”。
可见秦王有多么心切。
而在当时秦王政的愿望现任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虽然赵国的国力并不如秦国这么强悍,但是赵军自赵武灵王进行的军队改革之后,赵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的。赵国在国力上无法与秦军相抗衡,但是在军队上即便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然而赵国的军队也不弱,足以和秦军相抗衡。
肥之战总的来说还是影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的,只要秦国无法彻底击败赵国,那么赵国依旧还是秦国统一天下道路上最大的劲敌。然而在当时的赵国内部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单一个郭开就足以让赵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个时候的赵国统治者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危难,将忠将贤良一一害死,其中最可惜的就要说战国末期的两位四大名将廉颇与李牧。逃的逃,杀的杀,如此赵国岂能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