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如何整顿蜀汉的经济的?

世界历史 2022-07-27 16:58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蜀汉,即季汉,之一,为汉皇室后裔所建立,国号为“汉”。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均不及吴、魏。但蜀能与吴、魏抗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是与的治理分不开的。从今天开始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角度来分析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和成效。

  农业为本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封建社会,历来都奉行农业为本的思想,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生产力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吃饱饭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诸葛亮治蜀也是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的。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休养生息

  诸葛亮执政期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务农殖谷”的措施,促进了蜀汉地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繁荣。他两次在蜀汉内采取“闭关息民”、“休士劝农”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次在公元224年(蜀汉建兴二年)。当时,刘备为夺回荆州,替报仇,领兵伐吴,遭到惨败,国力大伤。因此,诸葛亮宣布“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年。他在给蜀中士人杜微的信中谈及这一措施的目的时说:“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第二次在公元232年(建兴十年),诸葛亮领军第四次伐魏后,由于连年征战,士卒疲惫,财力、物力消耗很大,必须作休整。所以他“休士劝农于黄沙”,奖劝农耕,积蓄量。这一次“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把“闭境勤农”、“休士劝农”列为重要国策。

  二、兴修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它的维护特别注重。只有郡太守的属官都水掾,在管理全郡水利的同时兼管此堰,而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例。就是在北伐兵源最紧张的时候,他也留下一支一干二百人的队伍专门负责维护都江堰(制度性设计最能保持长远)。

  在汉中,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沿用至今。

  三、军队屯田

  诸葛亮在长年征战中,实行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措施,不忘发展生产。南征时,曾令士卒种蔓,“以济军食”。北伐途中,他也令士卒开荒种菜。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引《益州记》说:“绵竹武都山上出白莼菜,甚美,武侯所种。”

  “分兵屯田”,是诸葛亮发展生产,解决军粮的重要措施。蜀军多次伐魏,都是以汉中为基地。诸葛亮驻汉中,多次利用战争间隙,抽调士卒屯田,垦荒务农、发展生产。第一次北伐时,他令在赤崖屯田。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在黄沙“休士劝农”。

  据《·沔水篇》载,沔水支流“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显然,黄沙电是诸葛亮大规模实行军屯留下的遗迹。后来,他与对阵于渭水之滨,再次大规模地进行军屯。诸葛亮还设置督农官,加强对屯田地区农业生产的管理。

  盐铁专营

  四川盐铁蕴藏量丰富,冶铁煮盐业在两汉时就较发达。东汉时“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盐铁经营权落到了豪强和商贾手中。豪强商贾凭借经济上的势力,“侯服玉食”,奢侈纵欲,盐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汉末战乱,也给手工业生造成了破坏,也影响了国家税收。

  诸葛亮恢复了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一职主管全境的冶铁铸器,国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蜀国的煮盐冶铁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加。史称蜀汉政府“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神国用”。曾经担任司金中郎将的张商和司盐校尉的王连,都因管理盐铁业有成绩而位至将军,先后被提升为丞相府长史。

  对煮盐冶铁业的生产,诸葛亮还亲自过问。据晋人的《博物志》卷二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刘敬叔《异宛》一书也说,临邛火井经“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这些记载,反映了诸葛亮对利用天然气煮盐的重视

  诸葛亮还倡导先进的冶炼技术,曾多次下教令,要求在制作刀斧时反复锻打,提高冶炼水平,使生产出的兵器农具经久耐用。丞相府的属官蒲冶炼淬火的本领相当高超。诸葛亮特别赏识他,令造钢刀三千把“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神刀”。

  蜀锦添花

  蜀锦是四川的特产,历史悠久。蜀人善织,汉代有“女工之业衣天下”之说。不过,,蜀锦的兴盛却始于蜀汉时。而蜀汉时期蜀锦业的繁荣,则又归功于诸葛亮。蜀国在创建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战事不息,需要大量资财作为军用。

  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快敌之资,惟仰锦耳。”销售蜀锦的收益,作为决敌胜的财政来源,蜀锦生产的发展与北伐曹魏的大业如此密切相关。因此,诸葛亮高度重视蜀锦业的生产他把织锦工匠集中在一个地方,筑城驻兵守护,并于城内设置“锦官”,派出政府官员专职管理蜀锦织造,后世称“锦官城”。

  诸葛亮还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庄园里种桑树八百株,带动百姓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诸葛亮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蜀国出现了“圆之里,技巧之家,百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的织锦、锦盛况。

  所以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独称妙”的蜀锦,不受割据政权的阻碍,行销中原和江南,在蜀汉政府与魏、吴的贸易往来之中。蜀亡时,国库中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除供应全国所需,尚库存如此多,其产量之大,足以说明蜀汉时期织锦业的发达。

  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地出现了“田畴辟、仓裹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的景象。诸葛亮自公元223年接受托孤,至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主政蜀国12年的时间里,虽然历次北伐,但却没有出现的局面,说明蜀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西南地区至今有很多怀念诸葛亮的传说……

  诸葛亮躬耕陇亩时,曾自比于“、”,管仲和乐毅两人其实属性不同,管仲是贤相,乐毅是,也就是说诸葛亮自认为是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治国理政、带兵作战,从诸葛亮治蜀和数次北伐曹魏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