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和乾隆后宫相比 乾隆妃子身份有什么特
还不了解:妃子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与清代其他相比 后宫妃嫔的身份有什么特点?
古时候的皇帝坐拥,妃嫔众多,是自古以来许多男人十分钦羡的对象。不过羡慕归羡慕,许多人想要,但却不了解妻妾太多,对皇帝而言其实也是一种烦恼。
这些皇帝的后妃们,即便并不全是名门闺秀,但也都受过一定的教育,有各自的想法和需求,而非简单的花瓶和摆设。如果对偌大的后宫放任不管,丛林法则之下容易导致后妃之间出现恶性“宫斗”,不利于皇室的团结。因此,如何对庞大的后宫进行有效管理,是每一位皇帝都要考虑的一个难题。
我们了解,管理学上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即所谓的等级晋升制度,把一个群体的人员划分成,让所有人通过良性竞争去争取更高的位置,来促进一个团体的进步和团结,这在后宫中也是适用的。
后宫中的等级制度,从上至下,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在清代,嫔以上的皇帝妻妾有人数限制,其下如贵人、常在、答应等,则不限定人数,这就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编制和没编制的差别。后宫中没编制的女子,要努力争取编制,而有编制的女子,努力的目标则是更进一步,用简单的话来说,这便是后宫中的生存法则了。
后宫争斗
那么后宫中的女子要凭借什么来获得晋升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要得到领导的识拔,这里说的领导,既包括皇帝,也包括皇后。妃嫔们拥有美艳的姿色,或者特殊的才艺,都是业务能力的加分项,如果得到皇帝欣赏,就有机会得到晋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皇后的支持,会让晋升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其次,所谓母凭子贵,能否为皇帝诞下皇嗣,也是后宫女子能否得到晋升的重要考核标准。一般而言,只要为皇帝生下一儿半女,至少都能升到嫔以上的“有编制”的地位。
然而,对后宫中的女子们而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决定了自己在后宫中地位的下限,但其上限,却受到自己的出身的制约。
第一,清代后宫妃嫔中,有望门贵族出身,也有普通旗员出身,还有所谓的“”出身。其中辛者库即的洗衣局,辛者库出身即奴婢出身的女子。出身地位低的女子,在后宫中起点低,上限也低。例如朝的,虽然为康熙生下了非常有才干的八阿哥,但因为她是辛者库出身,位分排在五妃之末,并且因为这一点,八阿哥也不被康熙所喜。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宫中除母凭子贵外,子凭母贵也是成立的。
第二,清代推行所谓“满汉不通婚”的政策,其实更为严谨的说法,是“旗民不通婚”。在清朝以前,与汉民通婚是被禁止的,不过若是汉军的汉人,则允许与满人通婚。清代后宫中的汉人女子,其实都是汉军八旗出身,而不是民间的汉人民女。
清代历代皇帝的后妃中,不乏旗人出身的女子,但总体而言,其地位比满籍或蒙古籍出身女子要低一等。不过这其中却有个例外,在乾隆朝,似乎并没有太过看重后宫中女子的地位出身,不管是满是汉,抑或是奴婢出身,乾隆都没有太多的歧视和偏见。
如乾隆朝的,即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女主角原型令妃,便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
“高宗孝仪纯皇后,仁宗之母也。本,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族入满洲,称魏佳氏。”
从这段简短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信息。令妃家族本是汉人,姓魏,因其祖先早年投靠满洲,加入了汉军八旗,改姓为魏佳氏,从事奴仆的工作。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因为其家族加入了八旗,孝仪纯皇后才有了被选为官女子入后宫的机会。
然而,令妃既是汉人,又是辛者库的包衣下人出身,乾隆却对她十分抬举。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晋封令妃为皇贵妃,其时皇后辉发那拉氏仍在世,但遭到冷落,令妃已成为实际上的六宫之首。后来乾隆更是将令妃所生之子立为继承人,所以清代后来的皇帝,身上其实有一半的汉人血统。
在乾隆后宫中,令妃并不是特例。例如乾隆的皇贵妃高佳氏,皇贵妃金佳氏,都和令妃一样,其族原为汉人,且都是包衣下人出身,但这并不阻碍乾隆晋封这几人为皇贵妃。且根据清史研究专家高阳先生的统计,在乾隆后宫妃嫔中,有超过一半的女子为汉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包衣女子出身。
令妃剧照
乾隆后宫中汉女与包衣女占据如此不同寻常的比例,自然不会只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乾隆皇帝有意为之,尝试抬高后妃中汉女与包衣女的地位。但乾隆为什么故意要这样做呢?较大的可能性,是与乾隆皇帝本人的身世有关。
关于乾隆的身世,历史上一直有许多坊间传闻,其中最为魔幻的一个,说当年尚为雍亲王时生下一女,为了增加争夺皇位的筹码,就将这个女儿与海宁陈家的儿子掉包,掉包回来的男婴成为了后来的乾隆皇帝。不过根据清代宗室管理制度,并不存在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所以此类传闻当小说家言则可,但并非历史的真相。
不过,虽然乾隆为陈家后人的传闻非常无稽,但他确实可能具有汉人的血统。其中乾隆的生母之谜,为这一猜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根据清代官方档案记载,乾隆的生母为纽祜,也就是后来的。如此说来,乾隆应该是纯正的满人血统,但是这一官方对外宣称的说法,却存在一些漏洞。
第一,在清代册封皇的册文中,一般都要声明太后有生育皇帝的功劳,注明诞育字样。但在乾隆尊封孝圣宪皇后为太后的册文中,却省略了这两个字,说明可能并非乾隆生母。而乾隆小时候交由钮祜禄氏养育时,她的称呼还是格格。如果乾隆为纽祜禄氏所生,则应已经封为侧福晋,不应该继续保留格格的身份。
第二,清代官史宣称乾隆出生在雍和宫,包括清实录在内的史料都是如此记载。然而在后来御制诗集的注脚中,却说乾隆的出生地其实是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也是纽祜禄氏并非乾隆生母的一个有力证据。
第三,乾隆晚年时回忆小时候受康熙教养的故事,不小心说漏了嘴,提到
“至于钓鱼而得,则令持去以给皇考;若隔旬余半月,则遣往狮子园以谒圣母。”
这句话说明,在乾隆小时候,其父雍正和他真正的生母并不住在一起,他的生母其实住在避暑山庄的狮子园。住在此处的女子不可能是雍亲王的妻妾,那只有可能是在避暑山庄担任杂役工作的婢女了。
当然,乾隆生母为汉人宫女只是一个猜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假如这是事实的话,就可以解释得通很多事情,比如这篇文章提到的乾隆后宫中汉人女子和包衣女子比例太高,就是其中之一。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包括乾隆本人在内的清代官方可能不愿意承认乾隆生母的真实身份,但在情感上,乾隆可能对自己亲生母亲抱有一定的愧疚之情,并体现在了他对后宫妃嫔的偏好之上。
参考资料:《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列传一》《清列朝后妃传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