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朝还是盛世 最后为什么嘉庆毫无作为
还不了解: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最没存在感的,承接盛世与衰世的嘉庆为何不能扭转国运?
在清代的皇帝中,绝对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嘉庆之前,康雍乾三代雄主打造了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嘉庆之后,继位的皇帝遭遇了鸦片战争,接下来就是动荡惨痛的近代史。
而嘉庆夹在这两段历史之间,存在感自然低,而且嘉庆本人确实相对谨慎平庸,所以也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功德,有些学者用这么一个笑话来评价嘉庆皇帝:嘉庆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没有什么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什么优点…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嘉庆的毛病,其实,嘉庆皇帝在位之时,大清王朝远不是风平浪静,自末期开始,如同历史上每个一样,大清王朝国运也开始下滑,而到了嘉庆年间更是如此,通常把嘉庆和道光两位皇帝在位的时期称为“嘉道中衰”,此时清王朝吏治败坏,武备废弛,国库空虚,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如果不算老迈的乾隆,嘉庆就是面对这股“由盛转衰”趋势的第一位君主,那么,嘉庆做了什么扭转这个局面吗?
作为对国家有责任感的皇帝,嘉庆当然做了,但是,有一个词形容嘉庆最合适——“为而不能”,他想做什么,却无力挽救这个局面,那么嘉庆时期,清代到底是面临怎样的困局呢?咱们就来看一看。
公元1796年2月9日,嘉庆皇帝接受父亲乾隆帝禅位而成为皇帝,但乾隆帝仍以太上皇身份“训政”。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逝世后,嘉庆帝才得以掌握实权。至1820年嘉庆逝世,嘉庆共当皇帝近25年,掌权近23年。
那嘉庆面临的清王朝是个什么情况呢?四个字:!
嘉庆皇帝之前的雄主们开疆拓边,理肃内政,平定反叛,发展经济,使得清代国力上升,到了乾隆中期上升到顶点,同时,封建王朝的弊端也在积累,并从乾隆朝后期开始爆发,朝廷各项事业均势弊病丛生,土地兼并,军备废弛,民间治安不稳等事情也非常严重。
历史课本一般以1820年的清代版图作为清代前期疆域,此时清代的国力已经发展到极致
碰到这种情况,整顿是必不可少的,那如何整顿呢?第一条路是改革,不求和日本或俄国改革一样,至少要搞类似和的改革吧,但嘉庆是个平庸保守的皇帝,不敢走这条路;于是 只能搞更稳妥的治理方针,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嘉庆是典型的守成之君,其求稳”是其基本国策,他认为仿照前人施政,便可长治久安,他在亲政之初即宣布“以皇考之心为心,以皇考之政为政,率循旧章,恒恐不及”,然而很显然,在面临这种时局的情况下,国家“求稳”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嘉庆皇帝的治理陷入了困局。
咱们来看看嘉庆面临什么?
首先是吏治腐败,这个时候的大清官场啊,无官不贪绝不是夸张,嘉庆帝对贪污深恶痛绝,严打贪污,刚一上任就诛杀,但绝不肯扩大扫荡层级,以致于收效有限,更无以改变朝廷全面性的腐化,此时清王朝这国家机器已经全面糜烂,到了什么程度呢?嘉庆25年3月,国家最高军事机关兵部竟然在衙门里把大印给丢了(大印为银制,此印究竟何人所偷流落何方至今未知),嘉庆朝上至大官下至基层书吏公务员的懒散贪污,尸位素餐之风可见一般。
然后是解决财政困局,这几乎是王朝后期的通病,由于高度的集权性与计划性,清王朝的财政体制非常僵化,1712年,清廷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使得数十年占清代大部岁入的地丁银增长幅度很微小,国家财政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经济发展后,物价上涨,财政却无法相应进行调节,这给国家机器运转造成更大困难。
那不够的钱怎么办呢?他不敢轻易进行改革,派引起利益集团反噬和社会震荡,不敢“开源”,嘉庆选择的方式是“节流”,这样自然国家更办不成事,社会状况更加江河日下,腐败等问题加重,进一步损害国家利益,于是清王朝就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接下来是人口困局,大家了解,近代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康雍乾近百年盛世使得清代人口大量增加,到了嘉庆年间人口竟然涨到了3亿多,但土地是有限的,乾隆时期的土地开垦已经到了最大限度,这使得中国人地矛盾非常尖锐,百姓生活日益贫困化,流民四起,治安混乱,嘉庆年间民变四起,最大的一起便是乾隆末年开始的川楚白莲教之乱,此事一直到嘉庆末期才平定下去,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极大损耗了清代国力。
……
这些局面嘉庆皇帝无法根本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清王朝的下坠,嘉庆帝希望达到的是一个共乐升平的社会景象,所谓“吏治永清,民生永静,藏富于民,国本自固。”这显然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执政初期的热情过去后,看着国事无法好转,嘉庆本人也越来也消极,一方面痛斥大臣,一方面则日益钻进所谓“祖宗之法”,希望凭借模仿父亲,祖父和曾祖父来达到他们达到的成就,但这显然是掩耳盗铃。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呢?我们能把清王朝衰落的责任怪在他身上吗?当然,嘉庆本人自然是有责任的,他没有他祖父的铁血风骨,能阔斧进行改革;但只有稍微有一点历史思维的人都了解:把这么大的历史趋势怪在嘉庆一个人身上是很幼稚的思想。对于嘉庆,你不能只当一个人看,他是当时清代封建皇权体制所培养出的君主,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且平心而论,嘉庆并不差。
嘉庆皇帝这个人啊,按照封建传统的标准绝不是一个坏皇帝:他本人勤政爱民,对国事国事尽已尽力、宵盯勤政,从不因个人情绪影响国事,并且坚持始终,直到辞世,这很难得;而且此人品性很高,二十余年未曾仿效其父南巡游玩,也没有极尽奢华筹办寿筵,嘉庆的宽厚,勤勉,节俭在朝廷是出了名的,就连朝鲜使臣对其也非常佩服,在送往国内的国书中对其评价极高。
然而,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嘉庆的努力失败了,他虽然在漕运、镇压农民起义、禁鸦片走私等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对官员的贪污腐败也有一定程度的遏制,停止了,延缓了清王朝衰败的趋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嘉庆这个“好”皇帝的困局实际上表现出的是整个封建制度的“末世化”,按照封建时代的标准,嘉庆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却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嘉庆也只是接受了近二十年的儒家教育,被清代已经发展到顶峰的封建制度所培养出来的一个统治者,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只能是“封建式”的,但对于“人地矛盾”,“生产力无法发展”,“缺乏合适的监督问责机制导致吏治败坏”,“国家权力无法渗透基层”….等问题,封建王朝的方式是无法解决的。
嘉庆“怂”一点,所以只能搞到这个程度;那“强”一点呢?充其量也能是进行类似“张居正”式的改革,而且按照嘉庆朝各路利益集团相互勾结的腐败局面,改革能不能搞成还不了解,即使搞成了,生产力无法发展等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只不过是通过改进利益分配方式暂时延缓矛盾,以嘉庆的世界观,类似改革这种事是他不可能想到的,他根本没被培养出这个思维。
中国传统王朝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王朝运转不下去,国家崩盘,然后天下大乱导致大量人口丧失,旧的腐败利益阶层损失惨重,社会资源环境趋于宽松,新的王朝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个2-300年,积弊丛生后照着这个再来一波,也就是经济学中的“马尔萨斯模型”…
然而,清末时期的中国没这个条件了,这个时候西方殖民者来了,等待中国的将是一段从未经历过的历史,“嘉道中衰”过去后,清王朝便进入了最为诡谲的“咸(丰)同(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