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公允的评价明成祖朱棣?他有哪些功绩呢?
是第三位,在位共二十二年,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皇帝,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皇帝。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他功劳颇著,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谋权,道德有污。而且,这两种观点,似乎都言之有据。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仅仅持有其中的一方的观点,就会失之全面,如果我们同时持有双方的观点,心里又有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因此,对于明成祖朱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才能算得上公允?很长时间以来就成了四木心中的一大疑问,试图对它进行解答就是作就此文的契机。
功在社稷
蔡石山曾在他的著作《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里说:“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基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虽然这种表述不无夸张之嫌,但是朱棣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大动作,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他功劳颇著的主要原因。
首先,朱棣稳定和扩大了明朝的疆域。在东北,永乐七年设置的,是明朝对女真地区实际管理的标志。
在西北,朱棣设置了哈密卫,哈密位于蒙古的和瓦刺之间,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同样在这片区域,朱棣先后五征漠北先是沉重地打击了鞑靼,后又打击了瓦刺,对兀良哈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慑。
在西南,朱棣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由于它地处川、滇、桂之间,所以对于明朝西南地区的稳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东南,朱棣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实际上当时是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其次,明朝国威扬名海外与朱棣不无关联。代表就是朱棣派六次下西洋,虽然代价很大,而且取得的经济利益很难估价,但是,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确实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再次,朱棣对明朝的文化事业也有贡献。在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了。该书修成后,朱棣曾亲自撰写序言,特意说明了他当时修书是一种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举。
几百年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显然,《永乐大典》没有辜负朱棣的厚望,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尽管朱棣在巩固边疆,发扬国威以及传承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也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
过在人心
人们对朱棣的诟病,概括起来,可能主要有三个。
首先,朱棣谋权篡位,夺了侄子的皇位。尽管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否认了自己的生母问题,还多次篡改《实录》,甚至将建文的年号都取消了,但是,他依然改变不了一个“篡”字。
其次,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壬午殉难”清洗了建文朝的一批忠臣。被“诛十族”,被“瓜蔓抄”,黄子澄、被杀后,其家人的命运也是十分悲惨。
据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员在皇宫右顺门口禀奏:齐泰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媳妇,加上黄子澄的妹妹,四个妇人,年小的都怀身,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朱棣闻听,依由之,说道:“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
关于朱棣的此举,看过之后曾经,他曾在《病后杂谈》里说:“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再次,朱棣的一系列活动使得国力大窘。朱棣五征漠北,南征交趾,郑和六下西洋,包括迁都北京等一系列的大动作确实耗费惊人。这些耗费早在当时就引起了诸如夏元吉和李时勉等官员的批评。
实际上,正如黄仁宇推测的那样,进行的一切事业的费用可能超过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三倍。这些财政需要无疑使国库空虚,而且确实削弱了国家的财政管理。它们还使人民负担增加,使人民为了偿还欠税而负债累累。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的功与过到底如何评价才算比较公允呢?这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公允评价
本来,对于历史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评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现在不少对朱棣的评价似乎是有失公允的。
有的人抓住了他的功劳,极力吹嘘,有的人抓住了他的毒辣,极力贬损,四木以为这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之前,需要先对这个人进行一个定位。如果评价任何人都一样,没有对这个人的身份进行定位,那样的评价就是有失公允的,也是让人感到混乱甚至困惑的。
既然朱棣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明朝的皇帝,那么对他的评价,就需要与对官员、商人、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评价相区别。
评价一个官员,侧重点应该看他的政绩与廉洁;评价一个商人,侧重点应该是看他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事业成败;评价一个知识分子,侧重点应该看他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傲骨;评价一个普通老百姓,侧重点应该是他的良善与勤惰。
那么,评价一个皇帝呢?侧重点是不是应该看他为整个国家大局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呢?如果能想到这一点,很多人心中的结或许就能解开了。
是的,朱棣确实谋权篡位了,但或许正如孟森所言:“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
是的,朱棣对待建文忠臣确实极度残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试想一下,如果继续让这些人待在永乐的朝廷之上,会闹出什么样的幺蛾子呢?他们的政治观念是冲突的,不可能友好合作。
是的,朱棣确实耗费了明朝的大量财力,但问题是,他是把这些钱财耗费在自己身上了吗?他是忙着享受山珍海味,还是忙着享受,抑或是忙着享受做了皇帝之后的一切附加特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又有人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即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那么,与此同时呢?谁又能否定,与此同时他在稳定边疆、宣扬国威、传承文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呢?
所以,曾经的学会会长商传认为他这个人并不完美:夺位、多病、,甚至还可以说十分残酷。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数以百计的帝王之中,他不愧是一位佼佼者。作为一代帝王,他的生平功业,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远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
所以,毛泽东曾经说过,明代皇帝中,明成祖朱棣“搞得比较好”。超也认为朱棣是难得的“绝世英主”。四木以为这些评价,立足点比较高,很有道理。
疑无路,又一村。文到此处,心结已解,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