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徐中行简介:曾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
(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徐中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徐中行(1517年9月5日—1578年11月11日 ),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又称天目山人,湖州长兴人(今属浙江)。美姿容,善饮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初授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汀州知府,改汝宁。后谪长芦盐运判官,迁端州同知、山东佥事、云南参议、福建副使、参政等职,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个人简介
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517年9月5日)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官汀州知府、湖广按察佥事、云南参议、福建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广东贼萧五来犯,御之,有功。策其且走,俾武平令徐甫宰邀击之,让功甫宰,甫宰得优擢。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奸相,被囚系狱,中行不顾牵连,公然探狱,赠送食物。继盛被害后,又为其料理丧事,引起严嵩忌恨,被贬为长芦盐运判官,迁阳州同知。当政,迁湖广佥事,积贮粮,救活饥民万余。在福建任上,省城西湖滨隙地,为豪右湮塞侵没,下令修复,并捐俸筑堤创阁,闽人立祠纪念。四十五年(1566),因母丧回长兴,与吴承恩结为挚友。隆庆初年,吴承恩在长兴蒙受冤狱,经徐中行营救获释。与、等结诗社,为明“后七子”之一。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传于世。六年十月十三日(1578年11月11日)患暴疾卒于江西布政使任上,卒后葬于雉城东河泊所,王世贞撰墓志铭。
诗词特点
徐中行为后七子之一。他一生到处为官作宦,诗歌多能描绘各地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到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怀念乡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关》写“白日开南缴,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笔力苍劲。贵州人陈田认为,后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实为会心之论。《盘江驿舍阻雨寄汪惟一》,勾勒了“春早蛰龙蒸赤水,夜深山鬼啸青林”的盘江驿舍,同时表露出“谁怜妻子累,实恐衰年瘴疠侵”的惆怅。《暮发滁阳》写“悬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的美景,同时发出“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的感喟。徐中行善长七律,“闳大雄整,卓然名家”(胡应麟《诗薮》),如《山陵道中风雨》、《答孙侍御秦中见怀之作》、《送莫廷尉之任南都》,都是苍然爽健的作品。其中“北上萧关太白高”、“建业心青法署高”,尤为人们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