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德国被称为“双元制”
现代学徒制在德国被称为“双元制”,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开展得非常普遍。每年约有50多万新增学徒合同,参加双元制的学徒总人数约占德国接受职业教育总人数的六成(BMBF,2015,p.43)。有哪些制度因素保障了德国如此之高的学徒参加率呢?这里从三大基础要素分别展开分析。
在规制性要素方面,双元制,德国双元制,asw双元制大学,CJD职业学院,德国教育体系的分轨制为保障双元制获得充足的优质生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制性保障。德国义务教育始于6岁,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德国双元制模式,四年之后学生就进入了定向级。两年后,学徒被分流到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法学校中,之后较难转换轨道。除文法学校外,其它两类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将进入双元制或全日制职业学校。虽然这种分轨被批评为包含了严重的社会分流倾向(Schaack,2009,p.1760),但在客观上,它确实为德国双元制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生源。而优质的生源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开展双元制的意愿,保护了双元制的声誉和地位,提升了它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规范性要素方面,德国青年对双元制的青睐首先得益于德国企业界对学徒制完成者的身份认可和雇佣偏爱。相比于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徒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要更多、更优。这是因为德国企业非常认可学徒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协会也组织了专门的从业资格考试来认定学徒学习的结果,甚至将全日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排除在这类考试之外。换言之,学徒制为德国青年提供了可靠的身份认可和从业期待。其次,德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职业启蒙和职业指导体系,很早便开始向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的教育、体验和咨询,增强了学生对双元制的认可。德国每所中小学都有全职的职业生涯指导员就职业选择、进入双元制及考取资格认证等事宜向学生们提供指导。职业潜能的分析大约始于七年级,八年级开始学生有为期两周的职业体验。这些制度安排使得德国青少年对双元制由衷认可。
在文化—认知性要素方面,德国强大的学徒培养传统和文化特殊性为之提供了保障。在德国的宗教文化中,职业是上帝指派给每个人的“天职”,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尽力做好。有一技之长的人,非常受人尊重。因此,通过学徒制获得技术技能职业的从业资格,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双元制在教育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中都享有比全日制职业教育更高的地位。
(二)英国
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启了一场强有力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使学徒人数迅速增长。从制度角度来看,这一成果是如何取得的呢?
受英国自由主义和绅士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徒制更是被视为旁枝末节的发展通道,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就文化—认知性因素来看,英国现代学徒制相关制度在吸引青年参与方面的功能较弱。但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学徒制的大力推动和宣传,英国学生对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有所提高。
就规范性要素而言,英国学徒制的制度功能也非常有限。英国的学徒制本身并没有专门的学徒制资格或证书,通过学徒获得的资格认证与通过其它途径(如机构培训)获得的资格认证是完全一致的。劳动力市场仅以职业资格证书来判别从业资格,对学徒并没有明显偏好。
英国近几年在学徒人数增长方面的成功主要是通过加强其制度的规制性要素来取得的。然而,与德国采取以“约束”为主的规制性制度倾向不同,英国采取的更多是以“激励”为主的规制性制度策略。首先,英国并没有类似德国的强制分流教育体系,其中等教育的主体是综合中学,学生几乎不分流。但英国制度以较高的回报吸引了更广泛人群加入学徒队伍,突出地表现为正式员工的学徒身份和较高的学徒工资。英国学徒制被定义为一份“工作”,企业要向学徒支付不低于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还要为学徒支付各种社会保险。学徒工资通常第一年就可以达到正常工资的40%-70%。而德国学徒是区别于正式员工的另一种身份,企业向学徒支付的是“津贴”而非“工资”,第一年津贴通常仅为正常工资的20%-40%。英国的制度安排对学徒具有明显的奖励刺激。其次,英国以阶梯化的学徒制体系为学徒构建了不断向上发展的通道。英国的学徒制由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等三大层级组成,德国双元制教学,德国双元制培训,学徒在该体系内就可以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这改变了人们对学徒制低层次、无前途的刻板印象。双元制,德国双元制,asw双元制大学,CJD职业学院,另外,英国学徒制还广泛地运用了对先前学习的认可(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APL),从而缩短了之前有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的人完成学徒制的周期,这也起到了吸引学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