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存在翻新销售以次充好等问题 临期食品真的

新闻热点 2022-07-26 10:04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中间商揭露一些临期食品翻新销售以次充好等问题

  临期食品真的物美价廉吗

  ● 近年来,临期食品市场越来越火爆,线上线下的临期食品促销专区、临期食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 临期食品火爆后,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篡改临期食品的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一些消费者缺乏挑选临期食品的知识和经验,一次性购买大量临期食品,却无法在保质期内食用完,导致食品浪费……

  ●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2021年4月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 为规范临期食品市场,受访专家建议监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等违法行为;商家也要提高自律意识,尤其是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督职责

  □ 见习记者 张守坤

  □ 记者 赵 丽

  原价9.9元一盒的甜点只需5元能到手两盒;一箱牛奶的单价立降50%;网红饮料不仅降价还买一赠一……食品价格大优惠背后的玄机,是保质期即将到期,这类食品又被称为临期食品。

  近年来,临期食品市场越来越火热。线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这一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突破一亿;豆瓣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一年多来聚集了近10万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相关视频综合播放量达到千万以上;线下,各大超市设置临期食品促销专区、开设临期食品专卖店。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临期食品火爆后,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篡改临期食品的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一些消费者缺乏挑选临期食品的知识和经验,一次性购买大量临期食品,却无法在保质期内食用完,导致食品浪费……

  多位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规范临期食品市场需要多措并举,相关部门可以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除了标注保质期外,还可以再标注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方便顾客辨别。

  商家缺乏提醒意识

  未按规定分类陈列

  2021年12月23日,家住天津的刘女士发现自家小区门口的零食店门前堆起了一摞某品牌绿豆饼。这款绿豆饼平日售价是一盒9.9元,如今3元一盒,两盒只要5元。

  看到价格便宜,刘女士便买了两盒绿豆饼,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就发现保质期有问题。“保质期60天,生产日期是10月23日,买到手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天,不敢吃了,更何况一晚上也吃不完。”刘女士吐槽说。

  次日早上,刘女士去找店家理论,却发现这款临期绿豆饼已经下架了,“没有购物小票,之前店家也没有提醒,只能自认倒霉”。

  早在2012年6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

  2021年4月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但记者调查发现,线下实体店中,许多超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临期产品销售区,而是和正价产品混在一起出售,有不少消费者以为这是商家的促销手段,没看清保质期就购买,过几天准备食用时却发现已经过期;即使在销售临期食品的店铺中,一些商家也不会醒目地标注临期商品的具体生产日期和到期时间。

  记者随机向某电商平台上5家销量靠前的临期食品专卖店客服咨询能否告知所卖商品还有多久到保质期,对方均回复说肯定在保质期内,具体什么时候到期却不再回复,还有店家甚至回复称不清楚还有多长时间过期。

  还有一些商家会用“赏味期”代替“生产日期”印在食物包装上,食品是否过期根本无法得知。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赏味期”其实是日本的说法,是指食物最佳的品尝期。“赏味期”和“临期”食品,可能会在口味、风味上略有差异,但在质量和安全上没有差异,不过消费者却容易混淆,建议商家在食品上注明两个日期,一个是最佳品尝期,另一个就是保质期,便于消费者选择判断。

  篡改日期以次充好

  货源品质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对临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临期食品收购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来自安徽的临期食品收购商王杰告诉记者:“以前进货的时候,对方恨不得赶紧脱手。现在临期食品火了,收货时要先报价,往往还正在商量价格,货已经被别人收走了,做临期食品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王杰说,临期食品一般的正规拿货渠道,包括经销商库存、品牌方直供、社区团购供应商、连锁超市退仓等。“大部分品牌退仓剩余保质期都是一两个月,只剩几个星期的也比较常见,我们很少拿这种货,临期食品是一个快进快销的行业,进货量都比较大,万一卖不出去,钱都要赔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家会虚标原价,甚至篡改生产日期,用过期商品冒充临期商品,或者进购一些渠道不明的食品,欺骗顾客。”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咨询了5家店铺,对方均保证进货渠道正规,不会出现问题,但没有一位客服正面回应进货渠道。在一些商品的买家评论中,记者看到许多人提到“买到的八袋饼干全碎”“吃了几次都拉肚子”“和朋友在超市里买的东西不一样”等评价。

  王杰发现,一些商家将已经过期的食品重新喷码后再上架,而容易重新喷码的过期产品往往是油墨印制的生产日期,烫印、激光印、钢印、热压印的生产日期很难改变。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注意周围是否有被擦拭的痕迹,喷墨是否均匀鲜亮、能否用水擦拭等。”王杰提醒道。

  朱毅说,为了追逐不当利益,确实存在一些商家将过期食品换个“马甲”,贴上临期食品的标签再次流入市场等现象,这对于休闲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不利,也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购买体验。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商品并不一定是真临期,有的商家趁机将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以临期名义出售吸引消费者购买。

  记者在一些网店和实体店发现,放在货架上的许多商品都是刚生产出来的非大品牌产品,价格仅比原价略便宜。面对休闲食品行业迅速推陈出新的现状,一些商家另辟蹊径,转至临期商品店正价售卖。大牌产品引流,带动小品牌产品清仓营利,成为临期食品商店的营利新模式。

  这些问题也导致购买临期食品成了开盲盒,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一些社交平台上,针对此类问题的吐槽不胜枚举。有人称,某些网店售卖进口零食,调包商品复制正品,包装袋上全是英文,不仔细看发现不了端倪,但一尝就能判断出是调包的,体验感很差。“折扣力度大”“进口好物”“实现零食自由”等促销口号很容易让人上头,一下购买很多打折商品,实际上羊毛没薅成,还落入了促销噱头下的消费陷阱。

  商家顾客注意自查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临期食品市场存在的浪费、标签不规范等问题引起了国家及各地相关部门的关注。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5条科普短视频,从选购、制作、食用、储藏等不同角度介绍和解读相关食品安全知识,提醒消费者按需购买临期食品,不要囤积,以免过期变质造成食物浪费;临期食品买回家后,最好在保质期内吃完。如果食品过期,出现膨胀、异味、霉变等情况,应当丢弃。

  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要求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指导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近日,以江苏省苏州市临期食品试点工作为契机,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临期食品反浪费指南》两项制度规范,明确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指导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临期食品专用、专人管理货架,完善临期食品专项管理制度。打造苏州首个临期食品网络交易平台,直接对接本地大型食品企业和各大商场超市,提高了临期食品处置能力及食品消费服务质量。

  为规范临期食品市场,朱毅建议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行业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等违法行为,商家也要提高自律意识,尤其是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督的社会职责。

  据朱毅介绍,之前北京针对临期食品出台过一个很详细的标准,其中临界标准也非常清楚。比如保质期为一年或更长时间的临期设置在到期前45天,如糖果罐头;保质期在6个月至一年间的食品的临期是在到期前20天,如常温奶。保质期在3个月至6个月之间的,临期是指到期前的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个标准研究并制定临期食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朱毅说。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告诉记者,临期食品管理措施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食物捐赠制度。比如,美国的食品银行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会将超市中临期食品收集起来,部分用于捐赠,“我国也可以向食物银行方向慢慢规范发展”。

  “此外,除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保质期外,还可以标注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对过了最佳食用期的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或直捐赠给慈善机构。对于临期食品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成升魁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