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首飞十周年记
歼20首飞十周年记
1月11日,经历了持续的阴霾天后,成都平原沐浴在难得的冬日暖阳之中。午间,成都市民汪先生走出办公室,仰望晴空,感叹了一声:真想去黄田坝看看啊。
这位航空迷记得,1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而首飞的地点,就在位于成都西郊黄田坝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成飞”)。
1月11日,航空工业成飞开展了多个大场次飞行。飞行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与试飞员一起在战机前合影留念,纪念10年前歼20飞机在这里的成功首飞。
10年来,从首飞到首次公开亮相珠海航展,从亮剑朱日和到装备作战部队,从形成战斗力到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歼20飞机以大国重器的姿态,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首飞
日历翻到2011年1月6日。这天原本是将要载入史册的歼20首飞日,却被试飞站机械分队王小波的一个发现打断了。王小波注意到,正等待首飞的歼20飞机的右发动机有一处漏油。消息一出,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当晚8点,故障原因被确定。检查、更换、验证,直至发动机轰鸣声在深夜零点重新响起。经历了4个多小时,故障终于被排除。
“幸亏机务发现及时。”事后,歼20飞机总设计师杨伟感慨。
而后,气象台台长阳凌带领气象预报团队每天分析上千张气象图表,不敢有丝毫马虎。对于首飞来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经过预报演习、首飞任务更改等数次实战演练,天气预报均给出了准确的结果。2011年1月7日夜,在最新权威数值预报资料的基础上,气象台分析得出:11日为最佳可飞日。
2011年1月11日,成都黄田坝的温江机场,黑色涂装、外形极具科幻感的歼20飞机静静停在起飞线上,机务人员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不远处的观礼席及周围站满了人,人们屏息静观,现场气氛紧张而神秘。
早晨8点,机场区警戒人员就位。
9点,飞行跑道检查完毕,机务人员就位。
10点,消防车、抢险车、救护车、网源车就位。
10点30分,放飞前最后一次飞机状态检查全部完成。
11点,歼20验证机01架、伴飞的歼10双座到达指定停机位置。
11点30分,气象站报告,雾霾消尽,天空放晴,能见度大于5公里,天气情况满足首飞条件。
12点30分,首飞试飞员从机务手中拿过放飞单,在试飞课目郑重写下“首飞”两个字。
12点48分,伴随着项目行政总指挥首飞指令的下达,歼20的发动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从人群前滑过。
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工夫,飞机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原本安静的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转弯,低空通场,再次转弯,低空通场……随着飞行,现场的人们都站了起来,呐喊着向天上的飞机挥手。
不久,在机场跑道上方,飞机由远及近,像蜻蜓点水一样,后轮在跑道上擦出两个白色的烟圈,前轮同时稳稳地压在跑道线上,安全着陆。
刹那间,现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握手、拥抱,还有人眼含热泪高呼着,庆祝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性时刻——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
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
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航空工业成飞专门竖立了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歼20战斗机成功首飞,八个“1”造型暗合“八一”。
研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以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综合航德国网及自保障等诸多全新技术为特征的四代战斗机,成为空中制胜的利器。我国空中安全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加快第四代战机研制、建设强大的空军迫在眉睫。
为了有效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在预研、论证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迭代过程中,航空工业加紧攻关,先后完成四代机总体方案确定、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完成四代机1∶1全尺寸展示样机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