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炮兵到侦察兵——一群转岗官兵的“装备新观
从炮兵到侦察兵——
一群转岗官兵的“装备新观察” 梅 潇 王文记 颜士栋
有人说,装备是官兵与战位之间的纽带,官兵与装备结合得越好,就越能胜任战位。改革期间,对于每名经历转岗的官兵来说,掌握新装备是走上新战位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对此,第80集团军某旅侦察一连连长常胜深以为然。
去年秋高气爽时,常胜指挥连队官兵驾驶装备车辆在崇山峻岭间疾驰。车内侦察员随着车辆上下颠簸,双手却仍然熟练操作装备,将情报源源不断传回后方……
此刻,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眼前的这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侦察兵,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炮兵。
2017年,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常胜和战友背起行囊,千里转隶,汇聚到侦察一连,转型成为侦察兵。从此,他们开始了在新战位上的跋涉冲锋,也开启了一次次与新装备之间或苦涩或甜蜜的“亲密接触”。
NO.1:骨干参加新装备集训
本以为这次新装备集训能成为“加油站”,没想到成了转型路上的一段“减速带”
走进连队,放下背囊,常胜本打算与同样是转隶而来的战友逐个谈心打气,却发现自己多虑了——
不同于一些单位官兵转岗后遇到的阵痛与迷茫,全连官兵对新岗位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热情。
“侦察兵,听这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上士王浩至今记得全体官兵第一次齐唱《侦察兵之歌》时的景象:“每个人都吼得脸红脖子粗。”
走在路上,很多分流到其他单位的战友好奇地向王浩打听:“侦察兵都练啥?”
那阵子王浩很忙,没时间细说。准确地说,全连都很忙,新岗位、新理论、新装备,一切都是新的,每天都充满挑战。一双双常年托举炮弹的手,被攀登绳磨出了厚茧,战斗射击、夜间射击、应用速射……短短几个月的弹药消耗量顶得上过去一年。
在常胜看来,全连官兵对新岗位的认知,正是建立在对新装备和新课目的认知上的。
不过起初,官兵们的认知有一块显而易见的盲区——训练间隙,经常有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放松被高强度训练反复“折磨”的肌肉,一边讨论“冠名”他们这个专业即将配发还未能“谋面”的轮式轻型侦察车(以下简称“轮轻侦察车”)。
到了车炮场日,看着其他单位官兵围着新车、新炮忙活,不少人心里直“泛酸”。
2017年12月,连队迎来与新装备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为帮助各单位轮轻侦察专业训练尽快步入正轨,集团军组织专业骨干集训,每个单位推荐3人参加。
僧多粥少,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常胜拿着连队花名册找营长反复斟酌,“学得快、教得好”是他选人的一大标准。
当了4年侦察兵的秦守恒幸运地成为其中三分之一。机会难得,集训过程中,秦守恒同另外两名战友铆足干劲学,白天抓住点滴时间练装备实操,晚上加班加点背记理论知识,课上课下缠着教员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结业考核,3人靠综合成绩夺得集团军总评第一名。
学成归来,连队给3人制定了教学分工,考虑到他们参加的是基础班、连队又没有装备,常胜专门交代:“先挑最简单的教。”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秦守恒很快遇到了难题。他发现,讲操作时战友们兴致勃勃,一讲理论有些人便哈欠连天。
新装备自动化程度高,摁几个键就能完成展开、信息采集、传送等动作,不少战士把操作新装备看作使用家用网器,感觉“多摸索多尝试就能学会,用不着学理论”。
与此同时,常胜也发现一个不好的苗头。
建连之初,旅里多方协调为连队补充配发了三差仪、激光测距机、夜视仪等作为顶编装备帮助训练。可自从3名骨干学成归来并介绍新装备后,顶编装备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大家“追捧”。有人质疑:“既然新装备如此先进,为什么还要练这些根本不在编制内、将来执行任务可能也用不上的老旧装备?”
“不盯着新装备,找不到训练的方向和动力;总盯着新装备,大家又眼高手低,认为新装备配发后可一蹴而就。”就这样,常胜本以为能成为激发大家训练热情“加油站”的这次集训,却成了转型路上的一段“减速带”。
用装感言
单位要换新装备当然是好事,但做好驾驭新装备的准备才是自己最紧要、最切实际的事。
——下士 秦守恒
NO.2:全员参加新装备训练
因为“一分钟”背后的理论没学透,整个连队实装操作训练停摆一星期
旧装备要不要练,新装备理论要不要学?在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之前,侦察一连不少官兵走了一段弯路。
王浩坦言,连队很多人一度认为连长之所以组织学理论、学旧装备,是怕战士闲着,给大家找点事干。
可在连长常胜心里,“组织大家认真学理论、学旧装备,是完成跨越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有些道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顿悟。常胜的“顿悟”来自一次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