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 电影(吴宇森的《追捕》值不值得看)
吴宇森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暴力美学时代,推高了港产动作电影在全球的地位,他是真正的电影大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性张扬的动作电影大师吴宇森与他独创的电影语言,以诗意化的浪漫主义,展示人性的残忍与悲悯,改变了观众看待动作电影中暴力场景的方式。
《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和《变脸》,人们牢牢的记住了吴宇森的作品,以及他特立独行的暴力美学电影帝国。
这些年,许是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吴宇森玩起了“史诗感”,众星云集的《赤壁》被拆成了两部上映,却反响平平,堪称史诗的《赛德克·巴莱》两部曲之后,《太平轮》两部曲毫无悬念的折戟沉沙,这一切似乎让吴宇森坐不住了,毕竟他是商业片大导演出身,于是就有了2017年版的《追捕》。
谁都知道翻拍经典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但有大师稳稳坐镇,有“重塑暴力美学”的口口相传,哪怕是翻拍一代中国人美好回忆的《追捕》也是令人十分期待的。
然而,豆瓣4.5分的评分,1.06亿元的累计票房结结实实的给了大师当头棒喝,也让沉浸于再创奇迹的观众们一下子梦醒了。
其实吴宇森还是那个暴力美学的大师,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看着吴宇森作品的一代人长大了,经受了太多国际级大片的全方位洗礼与刺激,越来越不满足于套路化的结构和程式化的故事,甚至早已不屑于为了经典场景的符号化重现而激动不已。
观影水准和观看品味是很玄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只要是重复的就都是垃圾。
想要让观众再“倒带”回去,对着港产电影全盛时期的作品连连点赞,对着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顶礼膜拜,真的好难。
2017年版电影《追捕》,是一部只保留了原版片名和人物名字的“新电影”,套用吴宇森的电影语言,这叫做经典的“吴氏双雄戏”。纵观吴宇森巅峰时期的大师之作,就能品得出这部电影中“双雄戏”的纯熟老辣。
“双雄戏”的精妙之处在于性格迥异的两人,生出了惺惺相惜的默契,在生死一瞬间的动作戏,这其实更“吃”演技。
不过,为了体现国际大片的风范,体现中日韩明星的合作与对撞,2017版的《追捕》启用了国产硬汉张涵予和直率高傲的福山雅治。片中,张涵予从始至终紧绷着,很硬朗,却和时而萌化、时而感性的福山雅治总也找不到共鸣。
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中日演员对表演的理解本就不同,再加上吴宇森大撒把式的人物塑造,很难让两个按自己的道一路走到黑的演员糅合到一起。“双雄戏”实在勉为其难。
反而是韩国女演员河智苑的表现更出色,自然清新、目的明确、毫不拖泥带水,让观众一下子眼前一亮。要知道吴宇森以前的作品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女性角色算是屈指可数。
年轻时,我们有的是时间,听得懂吴宇森在电影中让主角们相互拿枪举着对方之后,说出的一大段富有哲学意味、伦理梗和感情内涵的台词。于是,慢动作下的举枪、开枪、中枪,一气呵成的动作戏背后,是吴宇森个人表达的宣泄与爆发,是浪漫抒情的最佳出口。
然而到了2017年,没人再去等你说完一大段晦涩、隐喻的台词,才想起要拼抢,即便是最底层的配角,都知道多说一句话就会被酣畅淋漓的爆头。
于是,早已习惯了“人狠话不多”的观众们,熬不起《追捕》中莫名其妙的个人表达,大家就是奔着枪林弹雨的慢镜头去的,举枪便射,不问缘由。谁还在乎这一枪表达了什么意思,那一枪代表了什么情绪。
2017年的《追捕》总给人一种背离时代的违和感,再加上逻辑混乱的全新故事,缺乏打磨的细节处理,使得成片的成色堪忧,让观众如坐针毡。
港产片全盛时期过去了,重复过往的辉煌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或许到了这个时候,吴宇森才想明白,他一手缔造的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