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笼包(无锡的小笼汤包为什么出名)
江浙的美食,总是想方设法地往乾隆皇帝身上做广告,此老儿和袁枚先生,乃是大清朝两大老饕。外地人看了宣传,抵达无锡即刻先来一客小笼,所以说大家对无锡菜甜的印象从小笼开始,也不为过。
无锡小笼到底有多甜?请权威资料说话,1981年出版的《家常点心》老菜谱上,记录着普通的鲜肉小笼和无锡小笼的制法如下:
鲜肉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一块,猪精肉三斤,黄酒五钱,细盐一两二钱,白糖一两二钱,酱油五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二斤四两,葱姜末、胡椒粉少许。
无锡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半块,猪精肉五斤,黄酒一两,细盐一两,白糖一斤,酱油一两三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三斤五两,葱花一两,姜末五钱。
你看,同等的面粉,无锡小笼用酵少(多有干脆不发酵的),故皮薄,但肉、酒、酱油、肉皮冻和葱姜的量大,故馅大,汤汁丰富。糖的份量极多,当然味甜了。
也许你受不了,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小笼,人家这么吃了几百年,我们尊重之余,应该学着欣赏,而非反对。
游客经常光顾的百年老铺“王兴记”,当今已是一个大连锁集团。向外来的朋友妥协,用糖量减至四分之一,生意虽然滔滔,但是无锡当地人一见大摇其头,并不以为然。
这件事情上我毫不犹豫地站在无锡人一边,好比担担面和麻婆豆腐减麻减辣,成都人照样要翻脸一样,而且分店那么多,水准怎么控制得好?但是游客买账,也没办法,我等老饕还是另觅食处为佳。如果一定要光顾的话,中山路的总店还是有点保障。
话说回来,“王兴记”的兴盛不是没有道理。从前的无锡,馄饨店是馄饨店,小笼铺是小笼铺,独沽一味,互不串门。“王兴记”的创始人王庭安率先在自家的馄饨店引入小笼师傅,食客不必跑来跑去,果然一炮打响。
无锡的三鲜馄饨最为出名,三鲜者,鲜肉、开洋、榨菜是也。骨头吊汤,豆腐干丝、蛋皮丝为佐料,分红白两种,亦可干拌,红汤下酱油,时下也有再加辣酱的做法。有些店在皮上做文章,有些则专攻馅料,总之各有所长。
“王兴记”之后的无锡点心店,有样学样,小笼和馄饨两种食物兼卖。王记盛名在外,即有“超王记”、“赛王记”之类的出来打擂台,他们的传统守得好,无锡人才不介意店名有多狂妄。
更新的有家“笑来喜”,做得不错,再过几年,变成另一家“熙盛源”也不一定。
这家“熙盛源”,别以为是老铺,一查资料,只是十多年历史罢了。
寥寥四家分店,算上上海嘉定的一家,总共五家,别无分号。菜牌上写着小笼馒头、开洋馄饨、青菜馄饨、开洋拌馄饨、香菇馄饨和红汤辣馄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所有食物一次性叫齐,也只要五十几块,包你吃不完。
每个无锡老饕对小笼和馄饨都自有心头所好,“熙盛源”获得的好评应该最多吧。我一一试过后,也赞同这个观点。
南禅寺分店客流量太大,难免有失手,不如去稍远的万达分店。美食当前,多走几步路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