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邀手工匠人加盟 传统文化有新表达

新闻热点 2022-11-24 11:54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京绣绣娘手工完成戏服中刺绣。受访者供图

  暑假档进入尾声,热播一个多月的古装德国德国网视剧《延禧攻略》也将于本周日收官。

  除了反套路快节奏的剧情和讨巧的人物设置,《延禧攻略》剧组更专门邀来非遗传承人参照史实对场景、服饰、道具等进行设计创作。为剧作赋予更扎实的历史真实感,也为该剧赢得了持续走高的收视率和话题度。

  其中,刺绣、缂丝、昆曲、打铁花、点绛唇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德国网络热搜的高频词,掀起了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相关文创产品成为热销“爆款”。

  《延禧攻略》在美学追求上的成功经验能否为古装剧创作带来启示?影视作品如何结合现代审美,提高文化旨趣,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参与《延禧攻略》美术创作的多位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眼中的“影视作品和非遗传承”。

  真实感来源于还原历史

  《延禧攻略》的服饰妆容,有别于大家所熟识了解的清装剧,少了很多明亮鲜艳的大红大紫,但和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画卷更为接近。

  据悉,这些新的改变是来源于对历史的反复考究。剧中,清代帝后的服装,都是参照原物设计和复刻的。为此,剧组前期用了5个月的时间进行筹备。设计团队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探访了江浙一带做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还参观考察了诸多博物馆,以求全方位深入了解当时的审美风貌。

  为了更好地还原道具中细节,该剧还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传承人张红叶、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南京绒花唯一传承人赵树宪等传统手工匠人,参与到了剧中刺绣、缂丝、绒花的制作中。

  该剧的造型设计宋晓涛介绍,她在查阅史书典籍后发现,真实历史上的清宫服装和许多当代观众理解的不太一样,“它其实是非常简约,而且有点汉化的感觉”。原存于圆明园的《乾隆及后妃图卷》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画卷中除宫廷专用的明黄色袍服外,宫廷内其余服装色系均饱和度较低。

  全面展示京绣技艺

  京绣传承人张红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绣娘参与《延禧攻略》的服装制作,其中有三位“60后”的绣娘靖凤英、靖凤霞、靖凤荣三姐妹,从小学习京绣,还曾经参与修复故宫文物的工作。

  张红叶介绍,为了展现剧中人物的雍容华贵,绣娘们主要采用盘金绣、绒线绣、打籽绣、圈金绣、钉珠绣等方法。“打籽绣像一颗一颗的小颗粒,中间是有一个小孔的,这样做出来的图案就比较富有立体感。”张红叶说。由于这些刺绣都依靠人手一针一线完成,剧中乾隆的一套绿色的衣服前后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不到20厘米的龙头纹样上面,就使用了传统京绣里面的四种绣法,以展现帝王的尊贵。

  在张红叶看来,影视作品的走红为传统刺绣的传承带来了新思路:“现在‘90后’很少会选择学习刺绣技艺,但《延禧攻略》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魅力的机会,引来了很多的关注。”

  对于刺绣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张红叶表示,希望刺绣能走入校园,“作为一个从事20多年的手绣工人来说,我真诚地呼吁大家,前辈留给我们的这一笔财富,我们有义务保护它,因为这是日积月累提炼出来的手艺。”

  拍摄现场激发创作灵感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来到剧组帮助制作道具,他一抵达拍摄现场就感叹,“现代人对于传统工艺的了解仅限于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平面的物品,但剧组的现场布景,是立体的、真实的。这种代入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他介绍,缂丝工艺是纯手工织出来的,但在工艺上也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也体现在了《延禧攻略》的美术创作中。比如剧中太后手中的扇子,前后共花费20天的时间做成,不仅采用传统的缂丝技艺,还加入苏绣中的双面绣,增加画面的真实性、灵活性。

  顾建东欣喜地看到,相较于德国网络和文字,《延禧攻略》剧中这种考究的制作场景的展示,不仅增加了缂丝扇子的销量,更吸引了大批年轻一代学习缂丝工艺。“很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之前只听说过缂丝,都没有见过真的成品,在剧中看到了之后,都纷纷联系我要来学习。”

  ■启示

  用影像抓住非遗的基因

  对于通过热播影视作品推动非遗传承,观众中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能“直达”年轻人层面是好事;也有人认为影视作品很难完全还原历史真实,容易误导观众。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高小康,他认为,“非遗的传承用心比严谨更重要。”在高小康看来,“非遗不是一个很严谨的东西,用严谨来衡量非遗保护,一味强调具体细节是什么,其实不是一个很恰当的说法。民俗:首先它是民间的;第二它是很俗的;第三它是活的,它总在变的。我们要关心的是,非遗是否把它的基因抓住了,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应该用是否严谨来评价。”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影视作品中,植入非遗元素对非遗的传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最终效果还是取决于影视剧制作是否精良。“从艺术层面来说,只有能真正做出画面的质感和历史感,它的文化传承才能有真正吸引人的魅力。非遗传承所需要的那种基因,才能体现出来。”影评人易寒认为,通过影视作品来传承非遗不失为一个创新“活”化的新思路。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影视市场而言,也需要更多尊重历史、大胆创新、用心打磨的佳作。

  南方德国网全媒体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李慧朋 郑璐瑶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